Skip to main content

焿仔寮海濱站漫遊

會到這裡,是看了這一篇文章影響 ~「九份海濱地區

其實更早之前,我是看到這一系列文章~[鐵道遺產][深澳線]海濱車站‧濱海鐵道的連想

就想來這,將深澳線完整的走一遍

今年就以此為目標,完整的紀錄,並探索庶民之間的故事吧!

今天就以「焿子寮」為起點,這學期,我僅餘的時間也只能來此消磨

此地日本時代舊名是「焿子寮」,民國56年8月25深澳線通車設站,站名「焿寮」,同年10月31日改名為「濱海」站,三等站。
民國60年 3月1日降為簡易站,由濂洞站管理。
民國76年 7月28日,降為招呼站,由深澳站管理。
民國78年 8月20日,深澳線停辦客運,深澳火力電廠以後的路段廢線,因此廢站。

0111a

↑保存良好的車站

0111b

↑月台及路燈

…焿子寮,今基山、永慶、崇文、福住、頌德及海濱等里,另外九份也在焿子寮範圍內。焿子寮在道光年間由蔡、徐、涂三姓共同開闢,因他們在此地蓋房子,從事燒灰汁、煉製焿油的活動,因此才會稱為焿子寮。道光年間,為基隆廳基隆堡下的焿子寮莊;境內除了生產煤礦外,也有金礦的開採,金礦屬於瑞芳礦山之內,日據時期日人藤田組經營23年後,即由台陽礦業公司經營至今。

焿子寮開發時間在道光年間,算是漢人移入非常晚的地區,若非有礦產的發現,否則以這個區域的地形,是很難發展農業活動的地區,除了濱海的海濱里可以從事漁業外,其他地區實際上都不是漢人習慣生活的地區,這也可以看出焿子寮地區發展的關鍵所在,即是礦產發現,才有焿子寮地區現在的規模。

焿子寮同金瓜石地區一般,早期都是凱達格蘭族人居住之地,所謂的「哆囉滿省」區域內。道光年間,漢人大肆侵入,清廷將這些區域編納,隸屬於基隆廳基隆堡的「焿仔寮庄」;不過當時漢人也僅限居住於大竿林溪沿岸有茶園及水田開發之處,這些他們所習慣居住的環境,而焿子寮海邊的「海濱里」或許是焿子寮最早發展的區域,然後再往內陸延伸。

0111c

↑籠山路

站在山溝之間,眼看一層又一層遭到拆除、破落的工寮,總共十五層,約百來戶
這裡仰望基隆山 是那麼截然不同的感受

一間工寮擠一家八、九個人

想像當年這裡的熱絡,很多人的家,記憶中的家,都已經沒了…

 

記得以前聽老師說過,客家精神是一草一物都會拿來做利用,決不會放過,所以才有梯田這種情況產生,甚至一頭豬全身上下都會拿來利用

這樣說法是有失公正,我應該這樣說…

「梯田」的產生,似乎代表對土地利用的態度
因為很顯然你有時可以看出,這麼陡峭的山坡地,要闢成梯田,還要「引水灌溉」「施肥」,這對環境可否說「傷害」呢?

同樣的
一頭豬,全身上下利用殆盡,不會浪費,這也代表一種態度

當然這種行為「對或錯」、「好與不好」 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的清,小弟的觀點也不一定對

針對上列照片
小弟認為,如果庶民能對住家環境加以美化,把美學景觀視為跟吃飯等同重要
那我會對他們拍拍手,真的是有內涵

如果深入地方去觀察或是與其他國家文化作比較,我想我們還是有很多路要走

 

0111d

↑望海濱

對照以前教科書只教「鄉愁四韻~余光中」,讓懵懂無知的少年讀起來內心似乎澎拜不已

但我輩這一代,甚至我父執輩,血液裡的鄉愁,卻是如此滴與上詩大大不同…

就像某前輩的鄉愁是,一直是記憶中那座海上的小木橋、那山城裡的礦工宿舍…

 

站在麵店閒聊,很難想像中油的這一片貯油槽,當年是如此如此…跟八斗子沙灘一樣

隨著台灣的經濟發展,我們富裕很多,但我想我們也失去不少

想一直記錄下去,我也在擔心我的鄉愁,怕來不及跟小熊們訴說

0111e

↑教會

看來有一段故事,且直接用地名來當教會名,也是很有特色

該教會旁有一土地公,也有一萬應廟,來此討生活的眾多羅漢腳,想必也是需要死後的心靈寄託

0111f

↑磅磅子
這地名真有意思,我真的是好久沒看過「磅子」了

0111g

↑大福煤礦

0111h

↑舊鐵路路線橋樑橫跨濱海公路

0111i

↑十號坑

十號寮
是因為九份十號金坑而得名

開辦於民國25年也就是昭和11年,民國60年九份大金礦礦主台陽公司結束所有採金前,十號坑與九號坑是最後的直營礦,這十號寮就在海濱地區裡

 

寫於 2007.9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