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八堵老大與喜多郎

八堵老大與喜多郎

這一主題是為了澄清「此站非彼站」而記錄的

清代劉銘傳時代所鋪設的鐵路八堵站即位於今日之七堵站

1019a
因此八堵也可以說是七堵站之舊站名,當年稱做「八堵驛站」,一八九一年 (光緒十七年)十月通車營運。到了日據時代興建縱貫鐵路,鑑於劉銘傳所鋪基隆至新竹路段坡度過於陡峭,日本人經全線改良之後改走今日的縱貫鐵路線,並在七堵設立「水返腳停車場出張所」就屹立原址迄今未動。七堵站於一八九七年(明治三十年)八月十一日開始營運,同時也正式改稱七堵停車場。木造站房建於一九一二年(大正元年),是當時運送七堵和暖暖等地盛產煤炭與茶葉的重要車站。一九六六(民國五十四年)年再建後站。

至於目前八堵火車站是

1899年7月20日設立「八堵假乘降場」 ﹝臨時招呼站﹞

1919年5月5日,瑞芳車站=八堵車站間開通,八堵始成為分歧站

站房建於 1913年左右,外觀形如上圖,設有當時台灣極為罕見的地下道以連接各個月台,為木造站房,後因北迴鐵路通車後,高級列車班次快速增加,旅客暴增,原來的站場設備不敷使用乃進行改建,於民國75年大廈落成啟用。

而我有幸目睹未改建前的模樣,及整個改建過程,因為 72~75年之間我正就讀基隆高中。

未被拆除的碉堡令人驚訝

五十四年建造的防空洞,為台灣少數火車站內仍有防空洞的車站

1019b

舊址所在處

1019c

228紀念碑,當年為鐵路局宿舍區

1019d

這附近即是通往宿舍區的出口,當年為貪圖方便常利用此小路到學校

1019e

新建圍牆上的圖騰~火車

1019f

少年的記憶阿~已漸離漸遠

這是新建的八堵鐵橋,其旁就是舊的鐵橋所在(已拆除),和依稀可以看到建於日據時期的竹仔嶺隧道口(荒廢中)

為何前段要特別分清楚「何謂八堵車站呢?」

因為當初架設火車所通過的八堵鐵橋並不是下圖的鐵橋,而是靠近七堵的「大華橋」旁,這關係到當初沙金的發現地

有些書籍沒有考證而張冠李載

據日本人後來調查

最初發現地點,應在今日七堵變電所前之「昭和橋」 (大華橋)下

1019g

記憶中的第三月台是經由號誌樓的右側,為了新的隧道口,以移到左側

1019h

殘存的景象~

當年鐵路旁的眷舍,會兼賣副業,小高一的我就常跨過鐵軌去買又大又香的包子

可惜維持不了多久就被禁止

唉~「包子饅頭~~」發財車的叫賣聲,還是不能跟我記憶中的那個「鐵路包子」相比

1019i

至於何謂「八堵老大與喜多郎」?

指的是出沒於火車站的「快樂同胞」

生活無憂無慮,自由自在,每天忙著數火車度日 …

相對於苦悶的高中生而言,他們帶給我們生活上的驚喜

「八堵老大」衣著較寒酸,常會與學生拉扯,「相堵ㄟ到」

而「喜多郎」一襲飄逸長髮,面帶微笑,行進緩慢,若有所思 …

當年正流行日本風的電子自然輕音樂,而他宛如日本本尊的翻版

這麼多年了,不知他們安好?

今日前往已無往日蹤影,而網路上不知有無校友可以補充當年點滴 …

延伸閱讀:

1.風雨中的七堵站

2.

臺灣鐵路的發端,自清代劉銘傳撫臺時間開始,臺灣鐵路於 1887年興築,分為南北兩路:北路由基隆至臺北,1887年動工,穿山渡水,工程十分艱鉅;南路由臺北至臺南,1888年開始勘測,1893年當鐵路修至新竹時,因資金及技術等原因停工,未能直下臺南,全長約99公里,共耗費1295960兩。原有北路行駛路線,是自基隆車站起(約在西二碼頭位置),經現在的安一路以千分之30的坡度上山,在安一路與崇德路交叉口為一U字形的盤山展線,轉崇德路後經劉銘傳隧道,以千分之33的坡度下坡,路線約為今八德路一帶,再經過一鐵桁構造的「基隆川橋」(就是所謂的「八堵鐵橋」,今大華橋附近,沙金發現地),抵達八堵車站(即今七堵前站東北方位置),然後離開基隆範圍。自基隆至新竹,長約百公里的鐵路沿線,共設有16個車站,車站均為土造,十分簡陋,稱為火車房,站長為驛長或司事。當時台北至基隆票價4角4分,至新竹8角8分,火車在途中遇有乘客招手便停,“華人往來稱便,附搭火車者日多,每月售出車票,約可五萬餘張”,證明火車客運業深受沿途百姓歡迎。

 

↑基隆川橋梁。連結網址: 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detail.jsp?dtd_id=32&id=1876&490&pk=seq&showlevel=2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