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基隆崇基書院再現

基隆文風不盛其來有自,物產不豐導致城市經濟規模不大應是首要,好不容易稍有雛型,卻碰上乙未割台…

現今若能將每年祭典的花費留取部份栽培子孫,應該是一個聰明的投資。

但誰在意這投資未來的公共議題呢?崇拜鬼神、奉祀祖先還是比較重要滴…

***

26-1

↑河流交會處即是崇基書院位址

〈北部〉基隆崇基書院再現 慶安宮自習中心今啟用

2015-10-24〔記者盧賢秀/基隆報導〕

基隆獅球嶺腳清光緒年間有座「崇基書院」,可惜短短數月就被迫關門。基隆慶安宮在行政大樓內設置「崇基書院」自習中心,今天啟用,同時讓崇基書院的孔子、倉頡夫子和太上老君的三座神主牌,一百多年後在崇基書院自習中心再度問世,傳承書院文化。

傳承百餘年前學府香火

崇基書院是興建於一八九三年(清光緒十九年),是由舉人江呈輝募集資金籌建,還有一部分是當年填海造陸的稅收,是基隆第一所官立學府,讓基隆郡(基隆、金山、萬里、瑞芳、貢寮、雙溪、石碇)的學子,能夠就學。在書院成立之前,基隆學子必須遠赴艋舺(淡水)、竹塹(新竹)或噶瑪蘭(宜蘭)就讀。

慶安宮主委童永和總幹事張如松指出,崇基書院很可能是在獅球路四十四巷口,占地約三百坪,當時是基隆地標,現在的書院里就是紀念崇基書院的。

孔子等3座神主牌重現

不過很可惜,崇基書院才開學數月,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給日本統治,漢學堂也劃下休止符,崇基書院被迫關門拆毀。書院裡有「孔子」、「倉頡夫子」、「太上老君」三座神主牌,在有心人刻意保護,移到慶安宮安奉至今。

慶安宮沿用崇基書院之名,在行政大樓四樓設自習中心,並讓一百多年前崇基書院的文化三寶重現,傳承當年崇基書院的精神。

崇基書院自習中心約七十多坪、三十八個座位,環境明亮寬敞,讓想讀書的學子有個舒適的閱讀環境,今天起每週一至週六早上九時至下午五時開放。

***

補充:基隆古典文學史 – 陳青松

儘管台灣在清康熙 23 年(1684)於台南設「台灣府」,惟清代初期,文風僅在南台灣,至道光、咸豐年間,文運才漸抵北台灣,而雞籠一地仍未見行政、文教設施。

同治 11 年(1872)雞籠開埠,置海防同知,為雞籠置官設治之始,不過只掌管海防與煤礦事務;直到光緒元年(1875),清政府取「基地昌隆」之義,易舊地名為「基隆」,並成立「基隆通判署」,為基隆設置衙署之始。

其實基隆正式的建設,晚至清法戰爭(1884 至 1885)之後,隨著光緒 11 年(1885)台灣建省,才逐漸開展,不過仍屬於台北府淡水縣管轄;至光緒 13 年(1887)才設立「基隆廳」,轄有「金基貂石」四堡,翌年才有「基隆廳儒學」的創立,可惜依舊未見成效,僅由定居本市的鄉賢,在基隆地區設帳傳經,有舉人連日春、江呈輝,貢生莊廷燦,秀才張尚廉、林升階、陳錫疇等,傳授聖賢書,作育人才,使學子賴有所承。

基隆地區在有清一代,官方尚未有設立書院之前,基隆籍士子必遠赴淡水廳的明志、學海兩書院應考入學,直至光緒 19 年(1893),始由舉人江呈輝奉准創辦「崇基書院」,不幸校舍於 1895 年落成後,即遭逢甲午戰役清廷敗績,台灣被迫割讓,旋書院亦遭廢校。

顯見基隆在當年,由於外在大環境不利因素,以及內在人為條件的種種限制,致使基隆地區在清領時期的文教事業之遲滯不振。

有清一代,真正基隆籍的舉人只有兩位,王廷理與江呈輝,可惜他們的著作散佚,迄今筆者仍未發現任何文集、史料有刊載,殊為遺憾。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