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在留意地方新聞的,應該會認同地方記者實在是各地文史的重大推手啊~~
在推廣、記錄上,實在是要靠他們的幫忙報導跟宣傳,而有心的地方文史工作者則是要做更深入的踏查及提出證據,彼此分工。
有點可惜的地方是,這些記者在退休之後,某些人並沒有留在這領域繼續發光發亮,不然,這行業的經歷一般人並沒有如此際遇。這也如某些歷史、地理的碩士生一樣,留下不少可供參考的論文,但之後就離開這個領域了,這~我也覺得可惜…
人各有志~一件事情的圓滿,有時真的是因緣具足,時候到了…
而我~還是繼續努力蒐集資料、勤奮踏查,充實這地方文史資料庫吧!
***
天天吃好料》基隆孝三路大腸圈 念念不忘的好滋味
2017-08-07 〔記者俞肇福/基隆報導/自由時報〕
基隆廟口夜市美食聞名全台,吸引許多饕客驅車前往;事實上,在基隆街坊巷弄間有許多知名的庶民小吃,除了是基隆市民口中的好滋味,也讓吃過的外地客念念不忘,孝三路三兄弟大腸圈就是其中之一。
前不久,新聞媒體才報導「大腸圈」是蝦米毀?原來基隆人口中的「大腸圈」美食,其實就是台灣其他地區大家耳熟能詳的糯米腸。
孝三路三兄弟大腸圈從民國50幾年就開始在孝三路80巷旁的巷子口擺攤販售,到現在已有50年歷史,現在改到93巷12號,原本是三兄弟分時段營業,全年無休,因為鄰近火車站,再加上大腸圈與沾醬搭配的好滋味,經常大排長龍。前年因為市府整頓市容,原本的攤位消失,三兄弟後來各立門戶。
三房老闆娘彭家菊經營的孝三路菊姊大腸圈,人稱菊姊的彭家菊說,她20年從中國嫁來台灣,跟著婆婆手上學習製作大腸圈的技術。
菊姊說,大腸圈好吃的秘訣就在於純手工製作,糯米份量足,包裹的大腸新鮮。好吃的大腸圈製作過程繁複,豬大腸送進後場,先由清水洗滌,用筷子將大腸由內翻出,再用清水清洗。接下來以食用鹽均勻塗抹在大腸外表,浸泡一天後,將大腸水分逼出,再用大量清水沖洗鹽巴塗抹的大腸。
接下來將糯米浸泡一個半小時後,將米倒入檜木桶中蒸煮,才能煮出糯米飯的香氣:緊接著則是將紅蔥頭爆香與自炸豬油、油蔥一起與糯米攪拌。最後,將攪拌後的糯米,灌入大腸內。
菊姊強調這是大腸圈製作的關鍵階段,工作人員小心翼翼的將糯米小心翼翼的均勻的灌入大腸中,全程用手工製作,米飯才會均勻好吃,大腸圈的皮厚度也能達到Q彈的效果;最後再用草繩將灌入糯米的大腸兩端打結,再放入大鍋中蒸煮,藉由蒸煮過程中,讓草繩香氣瀰漫期間。
蒸好的大腸圈油油亮亮的外觀呈現半透明,切開後一顆顆的米粒紮實、香味四溢,讓人坐下來就一片接一片吃個不停。
除了大腸圈,這家店內的小菜豬肺、嘴邊肉、肝連、豬心、軟管都是溫體豬肉,豬販當天提供,食材新鮮當天賣完;菊姊說,兩年多前,孝三路大腸圈攤位因整頓市容而消失,許多老顧客想吃卻無處可回味,他們才在原址旁找店面繼續營業,有些顧客特地從台北跑來買大腸圈,一買十幾斤回台北與朋友分享,也希望還沒有吃過的顧客來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