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潮境海藻覆蓋率

能長期定點觀察是一件令人佩服的事,也較能看出事情的端倪,提出有力的證據,就像基隆鳥會的沈振中老師長期定點觀察基隆港的老鷹,所提出科學的數據才有公信力可言。

小弟所協助的網站~「自然攝影中心」,長期以來一直鼓勵大眾定點觀察,這個理念藉此新聞請網友們思考。

***

潮境海藻覆蓋率 十年掉一半

2017-03-07 聯合報 記者吳淑君/基隆報導

有海洋森林之稱的大型海藻,是魚蝦的家。台灣海藻覆蓋最多的東北角,近年來大量消失,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林綉美,追蹤基隆望海巷沿海藻類長達10年,發現覆蓋率掉了一半。

林綉美10年來定時、定點觀察記錄海藻,不但是台灣的第一次,也是太平洋西岸國家的首見,她最近投稿國外海洋生物期刊。

這個發現,和前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團隊,前年投稿國際科學期刊的論文,「30年來北海岸魚種從120種銳減至30種,只剩1/4,魚源枯竭速度超乎預期」,不謀而合。邵廣昭說,國內很缺長期研究數據,拉長時間軸才能看出問題,潮間帶還是要保護管理。

海科館到潮境公園,夏天遊客如織的海蝕平台就是林綉美採樣點。她說,同一個地方,一年四季有不同藻類生長,冬天是綠色,春天會出現200多種珍貴且脆弱的紅藻;生長覆蓋率2008年5月最高峰,覆蓋率有80%,之後一直在下降,2015年5月剩下40%。

北部生物量最大的馬尾藻,可長到5公尺長,現在越長越小,剩1公尺;半葉馬尾藻則只長在潮間帶。本來潮境公園外海灣有一半看得到這兩種大型藻,現在只在1、2塊石頭上看得到。

全球暖化潮間帶溫度高,會影響生長,讓海藻體質變弱。夏天藻類放出像嬰兒的孢子,附在光禿禿石頭,是最關鍵脆弱的時候,但戲水人潮踩來踩去,一個暑假死傷無數。

海科館產學交流組組主任施彤煒說,今年他們會要求來保護區潛水的人登記,了解海灣使用強度,也會再和市府研議夏天去海蝕平台民眾總量管制的可能。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