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全台No:1牙醫院~楊長壽齒科診所
楊長壽齒科診所位於基隆市仁愛區孝一路40號二樓,由第一代楊阿壽先生於1928年創立,傳承其子周金波、孫子周振才,執業近83年,該牙科目前仍在營業中,堪稱全台營運最久的牙醫院。
***
疼得要命 咬牙切齒的恐懼
【中國時報 採訪/高有智、張謙俊,整理/高有智 2010.05.07】
俗諺有云「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但在專業牙醫眼中,牙痛可能是病,不管如何,牙痛確實很要命。馬偕來台行醫三十年,為病患拔 牙超過二萬顆,當時缺乏口腔衛生觀念,民眾常常一口爛牙,拔牙可解決民眾切身之痛,馬偕也被人們視為「救命恩人」。一顆牙齒看似不起眼,背後卻述說著百年 醫療故事。
「看牙比生孩子還要可怕啊!」平時犀利問政的立委黃淑英,是兩個孩子的媽,提到看牙就直呼,生產的痛苦都比不上看牙的煎熬。她從小就 是一口爛牙,部分原因即是害怕看牙醫,往往拖到牙齒發炎,甚至神經壞死,「每次聽到磨牙機的聲音,我就頭皮發麻,全身緊張,擔心牙醫的工具會刺到舌頭或牙 齦神經。」
早期都沒錢看病 牙痛只能忍
看牙總是「神經兮兮」的黃淑英,等到留學美國,看牙價格尤其昂貴,她改到牙醫教學門診掛號,沒想到,牙醫系教授竟當著醫學生面前毫不客氣說:「像這樣一口爛牙的病人,就是最需要治療的病人。」她羞得想要當場挖洞鑽進地下。省了錢,卻賠了面子。
黃淑英的例子,也是許多人害怕看牙的寫照。其實,早期台灣人看牙醫並不方便,台大牙醫名譽教授韓良俊表示,當時社會充斥密醫或齒科仔(齒模技工),二次大戰後才逐漸建立正規牙醫,尤其健保推行後,牙科專業才受到重視。
八十年老牙科 與病患成世交
生長在高雄縣漁村的五十三歲婦女廖韻喨回憶,童年時只要牙疼就是忍著,不然就喝白開水止痛。民間還流行偏方,將蛀牙的地方點上味精, 或者是塞一顆「臭藥丸仔」(治療肚子痛的征露丸),臉頰外面則塗抹綠油精或萬金油之類,想盡辦法減少牙疼。「當時一般人連生病都沒錢就醫,更何況是牙齒 痛。」
位在基隆孝一路崁仔頂魚市場的「長壽牙醫診所」,開業已逾八十五年,診所傳承三代,第一代楊阿壽是日本大學齒科醫學士,兒子楊金波克 紹箕裘,第三代周振才從台北醫學院牙醫系畢業,再赴日本進修,他因舊俗「抽豬母稅」改姓周,十五年前返回基隆接手。這是基隆唯一的三代牙醫,並都當選牙醫 公會理事長。
診所的老病患早已超越一般醫病關係,昇華到「世交」的信任感,甚至也有五代都在這家老診所看牙。六十三歲的周振才,為照顧死忠病患, 打消了六十歲退休念頭。他回憶一段有趣故事,一位到澳洲留學的女學生,強忍牙痛搭了十幾小時飛機回台,一下機場就直奔基隆,為的就是給他治療,希望能對症 下藥找出毛病。
從醫療到矯正 已成美麗符碼
周振才初中時,就跟著父親見習,充當學徒助理,早期牙醫師少,光復初期,基隆僅有兩家台灣人開的牙醫診所,「診所椅子常客滿,病人在 外排隊等看牙。」他表示:「早期牙醫的醫療椅,猶如理髮椅,病患是坐著接受治療,牙醫站著看牙,一天工作十二個小時以上,工作量大,牙醫看病看的腰酸背 痛。」如今看牙已發展到病人躺著治療,牙醫可以坐著看診,比起過去輕鬆多了。
走過百年,牙疼從束手無策到普及醫療,牙科除了治療牙病,愈來愈重視預防保健,也有愈來愈多人帶過牙套。牙齒除了健康,更已成為現代流行的美麗符碼。
***
周金波其人其事
(記者翁聿煌/2009-7-26 自由時報)
台灣早期的知名醫師作家周金波於1920年出生於基隆,因為台灣「抽豬母稅」的習慣,身為長孫的楊金波改姓「周」,他的兒子也有一半姓周、一半姓楊,周金波在228事件中九死一生,經歷的苦難直到孩子長大才逐漸被發掘出來。
父親楊阿壽獲周姓友人資助前往日本學醫,返國後在桃園、基隆開牙醫診所,1928年在基隆開設的「長壽牙醫診所」,先後由兒子周金波、孫子周振才繼承,迄今逾80年。
天資聰穎的周金波13歲時,被父親送到日本讀書,從小就展露對文學的興趣,在中學加入戲劇及音樂社團,1941年 ,21歲的周金波從日本大學齒科系畢業,返台繼承楊阿壽的診所,並與李寶玉女士結婚。
周金波未曾忘情於文學創作,當年3月在「文藝台灣」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水癌」,其後陸續有作品在當時台灣報章雜誌發表,流暢的文筆和可讀性,頗獲好評,小說〈志願兵〉還曾獲得第1屆「文藝台灣賞」。
二戰結束後,周金波擔任和興(現為仁愛區新店里)里長,參加「三民主義青年團」並擔任基隆分會文化部長,1946年國民黨來台灣,表現令 台灣人大失所望,周金波因參與抗議活動被捕,遭到警察刑求拷問,228事件時,周金波3度被憲兵隊、警察局、要塞司令部逮捕,他的弟弟楊國仁遇難。
虎口餘生的周金波受創極深,就此不問政治,將情感寄予文藝和電影戲劇創作,憑藉流利日文根基,將多部日本劇本改編為台語電影,如「紗蓉之戀」(華利影業社發行),「女真珠王的復仇」、「秋風夜雨」等。
晚年在1993年、周金波73歲還多次參加日、台間的文學活動,74歲參加台灣清華大學舉辦的「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1996年過世,享壽76歲,葬於日本滋賀縣彥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