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16:全台No.1鐵路隧道-獅球嶺鐵路隧道

16:全台No.1鐵路隧道-獅球嶺鐵路隧道

清朝光緒11年,台灣巡府劉銘傳為了建設台灣,推行洋務運動,立倡興建鐵路,光緒13年(1887)台灣設省,同時獲准成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展開鐵路興建計畫。鐵路開工初期,首先興建的是基隆港經台北城至新竹這一段。而其中基隆端的獅球嶺隧道工程是最艱辛也最耗時的一段,從光緒14年春天動工,至16年夏天完工,除徵調兵工興築以外,並聘請數位英籍與德籍工程師為顧問,前後共費時30個月才鑿通,工程可以說非常浩大。

獅球嶺隧道的位置在今基隆市自強隧道的上方與空軍八堵油庫之間,全長共235公尺(770尺)。因土質結構相當複雜,鬆軟泥土與堅硬岩盤並存,所以洞內共分成七段以不同的材質堆砌或開鑿而成:北段為堅硬的岩石,以直接鑿開岩石的方式施工;南段為潮濕的軟土,係以磚或石塊卷砌成半圓拱型,以支撐隧道。

隧道內高度並不一定,直徑約4公尺以上。因為當時測量技術未達極緻,完工時的路線略成弧形。在今崇德路口的北口部分(靠自強隧道端)天然石壁開鑿成高5.9公尺、寬4.6公尺的開口,數十公尺後第二段的底部用砂岩以丁順砌法砌成側壁,上半部則以觀音山石砌成半圓拱型的頂蓋。第三段因岩盤較穩定則改用磚以相同砌法砌成,其次四五六七段則依序分別以石拱與磚拱砌成。整個隧道地勢略呈南低北高。光緒17年(1891)台北(1891、)基隆間正式通車,距今已有100多年。

隧道南口以紅磚砌成,並有劉銘傳題匾額「曠宇天開」四字,左右有聯曰: 
「十五年生面獨開羽穀飆輪,從此康莊通海嶼;三百丈巖腰新闢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則可以看出當時人定勝天的壯舉與完工時的豪氣。

隧道完工後,全長106.7公里的路程,鋪設了3呎6吋軌距的鐵路,行走於這路上的鐵路機車頭則正是現在放在台北二二八紀念公園裡的「騰雲號」蒸氣火車頭。隧道曾經營運7年多(1895年甲午戰後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到了1898年,隧道因鐵路坡度太大,被日本人新建的「竹子寮隧道」所取代,獅球嶺隧道從此正式走入歷史。但當時隧道並未因此封除,而是改為輕便車鐵路與行人使用。

根據鐵道文化協會的考證,基隆端的行駛路線是自基隆車站(約在西四碼頭位置)起,經現在的安一路以千分之30的坡度上山,在安一路與崇德路交叉口為一U字形的盤山展線,轉崇德路後經劉銘傳隧道,以千分之33的坡度下坡,路線約為今八德路一帶,再經過一鐵桁構造的「基隆川橋」,抵達八堵車站(即今七堵前站東北方位置),然後離開基隆範圍。日據初年(1898),縱貫線鐵道改道至今基隆自來街、龍安街一帶,再經八堵竹子寮隧道、八堵鐵橋、一直到五堵隧道(百年歷史)後離開基隆。

獅球嶺隧道的價值,不只在它工程的艱辛,而更在於台灣歷史乃至中國歷史上,獅球嶺隧道是第一個鐵路隧道,也是台灣地區唯一的清代鐵路隧道。為了保存這深具歷史意義與價值的古蹟,遂由內政部將其列為台閩地區三級古蹟(市定三級古蹟),以玆保護。而它也因此成為第一個被列為古蹟的鐵路建物。

從這張本圖為明治廿八年(1895)六月三日日軍進攻基隆所繪的進軍路線圖,圖中以黑色線條表現地势的等高線分布,並畫出基隆地區的主要道路,以及停車場、砲台、倉庫和港口等建置,河流則以藍色線條勾勒再渲染,另有紅色實線和虛線,搭配Ⅰ、Ⅱ、Ⅲ、Ⅳ、Ⅴ的順序符號,應為進攻路線的標示,圖的左上方有指北的標誌。

應可清楚,劉銘傳所建鐵路路線吧!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