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出動漫走山林,這次抽空去探索聯繫暖暖與十分之間的暖暖古道(又名十分古道)。
此古道為淡蘭古道的支線,從暖暖經十分寮到雙溪,是台灣知府楊廷理在嘉慶十二年(西元1807年)7月,為平定海寇朱濆而開闢,到今年正好200多年。
暖暖過去為北台灣貨運集散的地方,貨物從「暖暖渡船頭」起,經「乾溪」(現在的童軍活動中心,有一座無人的簡易驛站)、頂寮、十分寮到雙溪。暖暖古道可說是暖暖碩果僅存、自然樸實的古道。古道上沒有水泥工程、沒有石板鋪面、沒有整齊石階,步行在崎嶇山徑,有時是鬆軟的泥土地,有時是亂石堆疊的石階,我想大多數經歷過窮困年代的朋友,邊走一定會回想起過去種種,也能體會先人生活在這片土地、蓽路藍褸之艱辛。
我與友人邊走邊欷噓,我雖不才,但那個年代,我有幸經歷,雖不想再次時代重演,但還是難以忘記那一段歲月。沿路還可以看到頹圮的石屋,而在古道另一山側亦有圍繞著廢棄礦坑的石屋群,亦是讓人莫名感動。
這讓我想起瑪陵老家,而老家後山也有一戶人家住在那,小時候每次回老家,有時看到阿婆從山上下來時,順路與我們寒暄,總是疑惑,這山裡頭也能住人喔?是住在哪?真想上去探險一番。我總以為已經是這麼偏僻的山區,應該住在路旁才對,現在想起來,以前大人常講的「換工」或出「公工」,就是為了山區居民互相合作,替較偏遠的山戶修築某段山路或戶庭,而其它山戶則以其它方式交換,今天才真正感受到。
而山區這種偏僻山頭,竟然還有人住在這,而且到處都有,這移民在原鄉的習性,依舊被帶來台灣,真是有趣。而及長,有次終於上去探險,發現跟我老家一樣是用泥土所堆砌的茅草屋,四周都是茂密的樹林,屋前空地種滿蔬菜,由於路上看到地龍,膽小的我不敢進去打聲招呼,急竄下山,不久之後,北二高就開始動工了,我就只能在夢中探險了…
在寂靜的山徑漫走,我雖不太信奉任何宗教,但慢慢也能感受到,為何四處各地要立土地公廟,真的能帶給先民精神平靜的力量。而膽小的我,在如此山徑,想到如果是在夜晚,怎麼敢走此路,但想必先民自小在山林習慣了,不然,現代人敢走夜路,真的是易於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