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番外):全市No:1老樹~大葉山欖樹

(番外):全市No:1老樹~大葉山欖樹
中正區祥豐街口有一株基隆市唯一百年的大葉山欖樹,樹葉茂密綠意盎然,留存至今殊屬不易。
 
 
此百年大葉山欖樹與平埔族文化是息息相關的。

 
《諸羅縣志》記載:「番無年歲,不辨四時,以莿桐花開為一度」,所以平埔族大多藉由植物、天氣等自然界的景象加以觀察,用以分辨何時應該耕種、播種、過年…等,對他們來說植物(例如:刺桐)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另類計時依據。
 
而平埔族的聖樹有哪些呢?莿桐為西拉雅族、大葉山欖為噶瑪蘭族、鳥榕為鄒族、茄苳為邵族之聖樹…等。故而,有噶瑪蘭族人的地方皆有種植大葉山欖,此「聖樹」遂成為尋找噶瑪蘭族的指標樹。
 
平埔族凱達格蘭時期在基隆的消失約在明末1682年,這點我們可以根據日治時期人類文化學者伊能嘉矩至當地所蒐集到的平埔番口碑中得到初步的瞭解:
 
〝我們這一族在臺灣北海岸登陸後,居住於雞籠,我們把它叫做Vvasai,後來子孫繁衍,分佈到現居地。社番在雞籠平原的據點建立了龜霧社(Kuvu),也就是漢人俗稱的大雞籠社〞
 
當時此地的平埔族凱達格蘭的活動範圍限於雞龍嶼西側和大沙灣一帶,以捕魚狩獵為主。
 
此 外,根據清同治 9年時(1870),由官方所作的調查顯示:當時大雞籠社(Toakuirun) 位於基隆口社寮島的南岸,番丁有12名。如果再根據馬偕博士於清同治11年(1872)至清光緒11年(1885)所遺留下來之日記上的記載,我們可以對 當時島上的原住民日常生活之習俗有初步的體認:
 
 ”早上搭船至社寮,看到那裡的居民約有兩百人,其中的五十人是平埔族….我們傳主救世的福音、宣揚上帝的名字,那裡的平埔族很注意聽。我們要離去的時候,有些人站在船上聽我們唱詩….而此地的平埔族人舉行廟會拜祭祖先,他們用魚及牡蠣作祭物〞
 
至日本統治後的第三年,明治31年(1898)七月28日,日籍人類學者伊能嘉矩到當地所作的調查可知:「由於雞籠市街的興建,本社社蕃被驅逐到東邊田寮庄附近及社寮島….。」
 
大葉山欖(Palaquium formosaanum)
山欖科,厚且深綠的長橢圓形葉,集中在枝端;小枝上有明顯的半圓形落葉痕。枝幹粗壯,可以長到20公尺高,具有板根,枝條呈水平波浪狀生長;橢圓形的小果實先端有突刺。開花期在每年的11月,果實似橄欖,初呈淺綠色,成熟之果實經剝皮後可食。
 
 
***
 
基隆老樹少得離譜 不到50棵 
 
王貴郎/基隆報導/聯合報/2007.06.22
 
基隆樹齡50年以上的老樹有多少棵?經市府調查僅有46棵,令人難以相信山多平地少的基隆,老樹竟不到50棵。據生態觀察人士陳儒東表示,基隆早期礦業興盛,砍伐樹木支撐坑道,才造成基隆老樹稀少。 
 
市府海洋發展局最近計畫立法訂定「基隆市老樹維護要點」,著手規畫老樹資源的巡護、維護和管理平台。經委託各區公所調查老樹的回報:中山區19棵、仁愛區1棵、中正區8棵、七堵區7棵、暖暖區6棵、安樂區5棵,信義區沒半棵。 
 
據市府海發局開出需要保護的老樹條件:樹胸直徑0.8公尺以上、樹胸圍2.5公尺以上、樹高15公尺以上、樹齡50年以上,其他珍貴或稀有樹木,只要符合其中一項,不論公家或私人所有,一律登記列管。
 
經市府認定應該保護的老樹,都不得砍伐、移植和破壞。此外市府也將派人指導如何培養及照顧,希望能透過管理,讓每株成長不易的大樹,都能有機會晉升為百年老樹。 
 
市府海發局也將舉辦「基隆老樹巡禮活動」,透過老樹巡禮和地方文化結合,打造融合自然與人文新的遊憩點,留給後代子孫一個綠意盎然的自然環境。 
 
基隆山多平地少,全市132.7589平方公里中,山丘占90%。按理說,基隆50年以上老樹應不止46棵。生態觀察人士陳儒東認為,基隆山多,但不高,屬丘嶺地,樹木易採砍伐;基隆盛產煤礦,早期礦業興盛,不少老樹被砍伐拿來支撐坑道,是造成基隆老樹稀少主因。
 
中正區祥豐街與豐稔街路口旁,1棵高約20公尺、樹幹粗2公尺大的大山葉橄欖樹,是全市有名的近百年老樹。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