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番外):全市No:1客家庄~八中社區

(番外):全市No:1客家庄~八中社區

在基隆八堵火車站後方,現在總稱「八中社區」。日治時,由現在八堵派出所橋頭至“八中社區”牌樓沿路繞下來,俗稱〝下腳寮〞。而現在八堵交流道旁的空軍油庫至尚仁國小地區,即是當時的礦坑區,稱為〝炭寮〞,又稱〝上腳寮〞。

美軍拍攝空照圖

↑1945年美軍空襲,八堵鐵橋上空照,可以看到〝頂宿舍〞、〝下宿舍〞的相關位置,資料來源:(請點我

〝下腳療〞就是後來稱為〝頂宿舍〞的地方,是日據時代所留下的鐵路宿舍。台灣光復後,由台灣鐵路局接收重新整修,作為鐵路局工務段員工宿舍。至於〝下宿舍〞則是靠近通往炭寮的木橋(已被沖毀,現改為水泥橋)附近,為炭寮工人或較早移居而來的福佬人所居住。

台灣光復後,第一批到〝頂宿舍〞住的鐵路局員工,是從苗栗來的客家人,因當時鐵路局薪水很 低、再加上沒有對外公開招考工人,因此就由原先進到鐵路局工作的人互相介紹牽引。就這樣,苗栗人就帶來了很多鄉親進入八堵鐵路工務段工作,負責苗栗到宜蘭 與八堵火車站連同月台的一大段工程。漸漸地,從1號一直到108號的宿舍,就被陸續到鐵路局工作的客家人登記居住,八堵車站後方,就有了基隆唯一的客家 庄。

當時在八堵車站後方的客家人,大部分都是苗栗的鄉親,只有有一小部分是從中壢、新竹而來。但因為同 是到它鄉打拼的故鄉人,加上又是住在同一地方的平房住宅區,所以感情非常濃厚,時常聚在一起做粄拜拜。但是,後來卻遇到了象神和納利颱風的相繼侵襲、基隆 河水氾濫,直接沖毀了地處低漥區的八堵客家庄,整個宿舍只剩頹坦殘壁。因此,這裡的客家人又再度遷徙,留下幾個老弱婦孺,獨自守著居住了四、五十年的老宿 舍。

居住八中社區的客家人,除了原本從1號到108號的住戶,還有240號到245號,以及 267、269兩戶,一共有115戶。老一輩的客家人,在鐵路局工作最少的是十五年,最多的有三十幾年,退休後,過著清茶淡飯的日子。下ㄧ代的年輕人,已 不再有受牽引就能進入鐵路局工作的機會,所以只有幾個考上鐵路局工作的年輕客家人,繼續和父母留在宿舍,其他的就紛紛出外找尋他們的飯碗。再加上水災接二 連三的迫害,目前留在八中社區的只有寥寥數家。

住在金華街八十七號的謝吳英妹女士,現年九十幾歲,還保留著三十幾年的大灶、大鍋及磨米機 器,時常會幫客家鄉親做出客家齊粑、菜頭粄、發板等客家糕點。住在八十三號的馮春妹女士,所做的鹼粽、豬籠包、鹹湯圓、鹹粄、發糕等等,都非常具有客家的 古早味。住在金華街93號的劉來福先生,除了保存一個充米的大石臼外,還有做發板的石磨、以及扁擔、和最早搬來八堵之木板名牌等,他們都是八中社區的客家 文化維護傳承者。

八中社區的客家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勤儉、好客、又熱情,還有一個特別的硬頸生活情 操。可惜都太認命,不願意顯露自己的存在與能力。在這裡只要沒有水患,只要子女有個安定的職業,吃糜配菜卜,也能快快樂樂的過日子。在這個社區,我們看到 一個客家文化的存在,卻看不見客家文化的生機。

資料來源: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基隆市中正區志工隊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