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全市No:1詩社~小鳴吟社
據陳其寅〈基隆詩壇之今昔〉所記載,顏雲年於大正初年,先後召開兩次全台詩人大會,後來延聘名士張純甫、李燦煌擔任西席指導,和事業友朋、幕僚、職員等組織小鳴吟社。
當 時,李燦煌(碩卿)在「小鳴吟社序」曾說明立社宗旨:「凡物必先由小鳴而後能大鳴,然鳴莫早於晨雞,閭闔一聲,劉琨聞之而起舞,奮志有為之士,每以雞為曉 夜之警,而愛其能鳴也,鯤身之首,獅球之上,有雞峰焉,顧名思義,雞之鳴,可為基之人士起興矣,吾人誠能由小鳴進大鳴,小雅進大雅,則他日旗鼓堂堂,起衰 漢文,發宏為大,聲聞於天者,又寧非今日小鳴之造端發紉也耶。茲特倡立小鳴吟會,惟望大方雅士,共起扶輪焉。 大正十年八月二十四日秋鱗氏序。」,藉由基隆舊名「雞籠」聯想,希望社員如雞鳴,喚起有志之士,共同傳承漢文化。
當 時的發起人有發起人蔡癡雲、張一鴻、鄭如林、黃梅生等人。同時加入則有陳子經、林衍三、呂瑞珍、王子清、劉振傳、施少敏、陳新枝、周步蟾、林錦村、劉明 祿、黃昆榮、陳庭瑞、蘇世昌、李石鯨、簡銘鐘等人。由於顏雲年、張純甫、李燦煌等人,本就是台北瀛社的中堅成員,所以小鳴吟社和瀛社互動極為密切。
日 據時期,台灣詩社大體可分兩種類型,一為師生教學傳承所組成,如台北松社、天籟吟社;另一種則是開放性的文人雅集,類似文藝沙龍。瀛社屬於後者,幾乎可以 說是台灣北部詩社菁英結盟所組成,當時有全社加入瀛社,亦有各社推薦加入的情形。據《台灣日日新報》記載,「小鳴吟社」在顏雲年、李燦煌的主持下,曾加入 瀛社。而在小鳴吟社成立之前,瀛社每年有一季例會固定於基隆舉行,大多於基隆顏雲年住宅。後來顏雲年於大正十二年(1924)突然逝世,而後至大正十二年 五月十三日小鳴吟社便編入瀛社,改為「瀛社基隆分部」,是小鳴吟社僅有四年時間而結束運作。
依所刊發起人四人及贊成人十五來看,凡十九人。然,其時基隆地區詩人,不止十九人之數,其後社員是否續增,則限於文獻不足考徵。
曾經刊行詩集《環鏡樓唱和集》、《陋園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