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文史精華〉修習報告
當初是在網路新聞上看到由基隆市文化局委託雞籠文史協進會辦理的「民國107至110年基隆學研究發展規劃座談會」的訊息,由於我長期以來一直在蒐集有關基隆的史料,另外工作上在未來有一項業務跟基隆學有關,所以就撥空參加座談以便了解目前基隆學的發展狀況。
當天計畫主持人曾子良教授就如何建構基隆學、民國107年至110年應如何規劃、如何使市民充分認識,並運用基隆學等議題進行討論分享,會中有一項訊息是由社大開設〈基隆文史精華〉課程,以達到推廣、教育的目的,故在會後與家人討論再加上本身的退休規劃,所以就報名參加課程。
此課程的設計內容涵蓋有關基隆的多方面向,除了由教授專業授課外,也安排各方面的專家、耆老來上課分享,此課程我認為最重要的資源是來上課的學員中有不少是在地耆老,能對課程根據自身經驗提出補充與驗證,讓我對史料的研讀能有血肉的溫度與深刻的感受,而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堆砌與咀嚼。畢竟基隆學的文化要化為內涵,除了史料的研讀,戶外的踏查與耆老的訪談、討論也是不可或缺,這些需求在這門由社大開設的〈基隆文史精華〉課程可以一次滿足,讓我增加百年功力,縱橫基隆文史三百年,由衷感謝文化局、雞籠文史協進會提供這次進修機會,因為此機緣實屬不易。
在這些課程當中,由廖秀齡老師分享的「葉俊麟台語歌謠創作研究」是比較讓我驚豔的主題,在這方面是我比較不懂與無知的地方,從小琅琅上口的歌謠其作詞者葉俊麟先生竟與基隆的淵源如此之深,身為後輩、同鄉人與有榮焉也為此而惋惜,因為地方上能出現一位全台知名的當代人物實屬不易,他的事蹟值得讓後人傳頌與學習,基隆不該遺忘此號人物。
地方上的典故與故事若不重視、不瞭解就不會產生感情,遑論疼惜或保護,小至家族香火相傳,大至地方風俗傳承,隨著老一輩的凋零,年輕人的不見蹤影,不少人是憂心忡忡啊…
自古以來基隆是以勞動階層佔大多數的都市,日治時期人口數量是台灣第四大,日人居住比例也僅次於台北,這些人都是來基隆討生活的,到目前為止也是同樣的人口族群分佈與職場結構。「基隆無城,呷飽就行」,這句形容基隆只是賺錢地的俗諺,到今日似乎還有效。在這全台最不快樂的城市中,求個「衣食足」就不容易了,誰會「習詩書、求禮儀、知榮辱」呢?我不能以自己的角度苛求他人,當年我的父親,整年透天無瞑無日無休息地挖黑金,才有今日的我,他不會管「基隆學」是什麼咚咚的,他只擔心家裡嗷嗷待哺的小孩。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自然資源管理學系教授詹姆斯.匹斯(James Pease)曾說:「什麼樣的人比較樂於從事環境保育?什麼樣的人會願意放下賺錢的機會,讓自己的土地參與環境復育?」…「是那些小時候就在自然環境中長大的人們。」我想~參加〈基隆文史精華〉課程的收穫,就是跨出關心與探索的第一步,讓我從故鄉雞籠中得到更大的溫度與感動,基隆真美。
吾愛雞籠
吾愛雞籠
2017年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