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立石鐵臣的引揚之路

立石鐵臣的引揚之路

f_5581675_1

↑此圖出自「灣生‧風土‧立石鐵臣」一書(雄獅美術出版,2004)

在網路上找到一篇場景在基隆港的「引揚」畫作,感傷莫名,所以特地與各位鄉親分享那一段殘缺且空白的台灣經驗。

首先先來看一段實際的影片,在來與上圖對照,來印證當時場景,這在陳凱邵先生文章「海角七號之終戰引揚」也有提到。

 
 ↑資料來源:作者不詳(1945)。[遣送日僑日俘歸國]。《數位典藏聯合目錄》。

立石鐵臣(Tateishi Tetsuomi, 1905-1980)先生,因父親來台,是灣生的畫家,台陽畫會創會初期唯一的灣生日本人。

 

皇民化最盛期,他與金關丈夫投入《民俗台灣》美編,表面上以「皇民化」為工作口號,滿口「南進大東亞共榮」,事實上他們是在偷偷地記錄保存台灣的本土民俗文化!

大東亞戰爭末期,立石鐵臣先生被應召入伍。戰後,他被留用,在台北師範學校任教,還為1948年「台灣省博覽會」畫過一張很大的油畫「台灣先史時代人生活復原圖」,這應該是跟他老朋友金關丈夫教授、國分直一教授合作的。

1948年12月,立石鐵臣終於踏上引揚之路,他從基隆港出海。1962年,立石先生在日本家中,按奈不住對台灣的思念,畫下了他引揚的那一刻,畫末題上了「吾愛台灣、吾愛台灣」二次:

註:譯文(作者邱函妮譯)如下:

吾愛台灣
昭和二十三年十二月五日,我離開了台灣。除了少 數的留用日人,幾乎都搭上最後的引揚船。這是有如海盜船一般,二片船帆形式之日本訓練船,基隆碼頭擠滿了來送行的台灣人。當船開動時,從碼頭上傳來日語 『螢之光』的大合唱聲。日語當時禁止公然使用,然而大家以不在乎的表情,由衷地歌唱著。兩艘汽艇追隨著我們,當離開碼頭相當遠的時候,他們取出日章旗揮動 著。這大概是對日本人的珍惜之情和對大陸渡台的同族之反抗表現吧!

吾愛台灣
吾愛台灣

一九六二年春
立石鐵臣

…「灣生」的立石鐵臣1905年生於台北,八歲時隨父母返日。二十八歲抗拒不了童時記 憶的召喚,又回到台灣,然後從此回回返返,總共在台灣待了近二十年。1948年那趟最後的返程之後,便沒有再踏上台灣的土地,直到七十五歲逝於東京。兒子 立石雅夫形容父親在日本、台灣兩地情感的拉鋸,有時竟苦鬱而難以自拔:「如同初戀的情思令人難忘而戀慕之情益增追憶的台灣島,每次描繪她時,青春就復甦而 回到心之故鄉」…

沒想到基隆港口的鄉親,居然高唱日文的「螢之光」送別。「螢之光」(蛍の光,Hotaru no hikari)就是日文版的Auld lang syne。是我們小時候唱的「驪歌」,畢業典禮在唱的。歌詞是「驪歌初動,驪情轆轆…」還記得吧?

 

所以小時候有一些事,好像都有連帶關係,這關係早就從日治時代開始,所以前年看「海角七號」時才會感動莫名…

愈了解過去,感動愈多,也逐漸把以前消失的記憶補回來,感謝老天

感恩

參考資料:海角七號之終戰引揚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