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鳶的過去、現在、未來」座談會講題摘要 99.12.18
一、活動說明:
基 隆市政府和基隆市野鳥學會共同舉辦的「2010年基隆港老鷹季活動」,自1994年開辦第一屆「老鷹回故鄉」老鷹季活動,迄今已邁入了第17年。本會規劃 今年主題為「與老鷹做朋友」的基隆港老鷹季系列活動,其中的主軸之一「黑鳶的過去、現在、未來」座談會,計畫邀約專家學者和政府各相關單位一起來思考及討 論我們的市鳥-黑鳶議題。
台灣的保育類物種中,黑鳶(老 鷹)是留鳥裡面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猛禽,特別是牠們長期與北部民眾的接觸年代悠久,其中有著深厚的情感因素在內。基隆港的黑鳶,數十年來,總是伴隨著基隆市 民成長,在許多人的回憶裡,都有著深刻的印象,黑鳶甚至經由市民公投,而成為基隆市的市鳥。近年來,捕魚人口或漁獲收成不若以往,黑鳶在港區覓食機會因而 降低,引起若干保育團體及相關單位對於黑鳶出現及食物來源的高度關切,所以適度餵食的聲音,很自然地出現,然而,野生動物保育法規的嚴格要求,對於野生動 物不得騷擾的規範,卻也是必須面對的。
二、活動目標:
(一)、在活動中讓民眾知道市鳥「黑鳶」的全台現況及如何落實保育方法。
(二)、為建立在地的「鳥類資料庫」,實施基隆市14條步道的鳥口普查,並長期監測環境的變化。
(三)、正視市鳥黑鳶的過去與現在,期待鷹揚基隆港的未來。
(四)、讓民眾瞭解基隆環境變遷與自然生態的相關性,進而成為生態保育的一份子,並宣導地方的人文生態。
三、講題摘要
◎林文宏:
【講題摘要】:
黑鳶在台灣的族群消長歷史紀錄
黑 鳶廣布於舊大陸,是世界上最普遍的猛禽之一。台灣的黑鳶早期曾經相當普遍,但在1990年代鳥類觀察者增多後,反而發現許多地區的黑鳶已經大量減少甚至消 失。在一個物種不受重視下而消失後,要回溯牠的族群變遷史通常是很難的,尤其漢民族在文化特質上非常不注重野生動物,遑論詳加記載。本報告回顧17世紀至 1990年間,共約300年間台灣曾記載黑鳶的各種文獻,嘗試從其中看出黑鳶的興衰變化。所檢視的文獻包括下列各項:
? 台灣官修方志:自1696年《臺灣府志》至1895年《臺灣通志(原稿本)》,共17部
? 斯文豪(Robert Swinhoe):1863發表的The Ornithology of Formosa, or Taiwan.
? 拉都希(John David Digues La Touche):1893~1895年間的三度台灣之旅
? 多田綱輔:1896~1897年間的採集調查。
? 黑田長禮:1920年發表台灣黑鳶為新亞種。
? 黑田長禮、堀川安市:1921年發表「臺灣鳥類總目錄」。
? 山階芳磨:1930年代的鳥巢鳥卵採集。
? 蜂須賀正氏、宇田川龍男:1950~1951年發表Contributions to the Ornithology of Formosa。
? 小林桂助、張英彥:1969~1980年間的台灣鳥類相調查。
? 陳炳煌、顏重威:1973~1977年間的臺灣森林鳥類生態調查。
? 謝孝同、柏萊蕭:1976年的著作「新臺灣鳥類指南」。
? 台北鳥會:1983~1984年間執行的台灣北部風景區鳥類資源調查。
? 林文宏:1978~1990年間的多筆觀鳥紀錄,及整理其他賞鳥者的紀錄。
經檢視後,大致可看出黑鳶約在1975年以前仍相當普遍,1975~1990年間在各地的族群數量先後銳減,各地變化的年代不一。而1990年後至今似乎維持著量少但尚稱穩定的樣貌。
◎沈振中:
【講題摘要】:
1992-2010年台灣地區黑鳶調查報告
基隆鳥會 沈振中.柯惠珍.曾芳美.周成志…等
黑鳶曾經是台灣平原地區最普遍的猛禽,然而由於數十年來環境迅速改變,導致黑鳶族群急速減少,亟需加以研究及保育。由於台灣北部黑鳶重要的棲地遭到破壞,引起我們的注意,自1992年進行黑鳶的調查工作,同時也透過賞鳶活動進行社會教育及推廣。
經 過18年的調查,在台灣發現黑鳶聚集族群分布在北部的台北縣、桃園縣,南部的嘉義縣、高雄縣及屏東縣共八個大族群,最大族群隻數為屏東三地門110隻,總 數量維持在200-303隻。食物以內臟肉塊為主佔84.44%。累計115個黑鳶繁殖區,共522繁殖對次、繁殖成功300對次、449隻幼鳥,繁殖成 功率57%、補充率0.9隻。南部與北部繁殖成功率比為67%:47%、補充率比為1.0隻:0.6隻,南北部幼鳥離巢月份也有明顯差異:南部集中在四月 中旬到五月下旬(佔90%)、北部集中在五月下旬到六月下旬(佔92%)。
2001年開始,我們陸續訪問其他黑鳶族群數量龐大的亞洲國家,包括香港、日本、印度及尼泊爾,希望藉由比較以瞭解台灣黑鳶族群大量減少的原因,並於2004年擬定台灣地區黑鳶保育行動綱領作為未來研究保育行動的依據。
◎劉良力:
【講題摘要】:
猛禽與保育價值-以基隆黑鳶為例
稀 有及瀕危鳥類的研究,在生物習性的了解、生態保育的推展,以及環境教育等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價值,很多時候,更是當地民眾參與國際社會維持生物多樣性的必 要過程。候鳥中,侷限在台南七股地區的黑面琵鷺,其瀕危身份,最具有以上研究的面向,不過,留鳥中,極具代表性的保育物種黑鳶在全台溪流、水庫、河川及濱 海有較大範圍的分布,更具有本土保育上的價值。黑鳶是旗艦型 (flagship species)、護傘型 (umbrella species)、指標型 (indicator species)等多種身分的保育種類。
近17年(1993-2009)來,接近人群生活範圍的猛禽-黑鳶,在基隆鳥會沈振中先生領導下,已完成許多繁殖生物學的課題,例如繁殖族群的了解、繁殖 成功率探討、各地族群大小的調查、分布的預測、棲息地的追縱等等。未來,若能在影響最小化的情形下,進行無線電活動模式的追蹤、衛星發報器的移動遷徙或分 子生物學的親緣研究,相信持續可以促進國人對於黑鳶生態 習性的了解。除了生物學的研究之外,我們也可以試著從社會學的角度著手,例如我們可以從基隆地區百姓的認同感、保育態度來探討黑鳶與人們的相互
依存的關係。
黑 鳶長期與北部海岸地區民眾的接觸,人們對其有潛在而深厚的情感。特別是在基隆港的黑鳶,數十年來,總是伴隨著基隆市民成長,老百姓靠近港口時,黑鳶總是能 穩定的出現,在許多人的回憶裡,都有著深刻的印象,黑鳶甚至經由市民公投,而成為基隆市的市鳥。而基隆市野鳥學會於1993年6月成立之後,即開始就近在 基隆港進行長期黑鳶調查,至今已接近17年,這於地區鳥會而言,是積極培育觀鳥人口、專注保育物種、了解鄉土生物的親近作為,在長期性的調查資料中,不僅 提供生物習性、數量變化,與生態環境的了解,在認識鄉土的紮根過程,更是有基礎建立的作用。而更難能可貴的是,黑鳶在此地有相當的高出現頻度,在台灣所有 港口中,基隆港最是特別,想要建立基隆地區的生態與人文特色,黑鳶將有可能是最佳的代言人。
往 後十年或二十年的黑鳶保育行動綱領中,或許可與林務局、台灣猛禽研究會或中華野鳥學會籌設保育委員會,如此可進一步研究是否使用無線電或衛星來追蹤黑鳶生 態習性、以及留鳥與候鳥族群間的變化,也可以試著邀請全民來參與調查與監測黑鳶的族群,當然,建立人類與猛禽的聯結關係,
也是可以嘗試探討的人文與生態學範疇。
◎張智堯
台灣黑鳶與工業發展和汙染 –檢驗羽毛內重金屬(鉛、鎘、汞)
張智堯、孫元勳
黑鳶(Milvus migrans)曾經是台灣農村最常見的猛禽,惟數十年來數量明顯銳減只剩下三百多隻。除了自然棲地消失和食物來源減少外,重金屬毒害一直被懷疑可能也是 族群遞減的原因,然而相關研究卻很欠缺。本研究計畫由可能收藏黑鳶標本的博物館、學校、私人收藏處以及野外取得不同時期的羽毛標本,利用原子吸收光譜法, 試圖探討台灣日據時代至今黑鳶羽毛重金屬(鉛、鎘、汞)含量的變化,並探討其和背景環境品質以及黑鳶族群的關聯,希望對黑鳶保育能有所助益。
◎林惠珊:
【講題摘要】:
探討黑鳶生存限制因子之計畫構想書
黑 鳶(Milvus migrans)俗稱老鷹或來葉,在1863年時史溫侯的發現的年代,是屬於一種南北各地普遍生存的猛禽,且與人類棲息環境密切(林文宏 1997)。老一輩的人在50年代以前甚至是可以常常目擊到老鷹抓小雞的景象,也有許多民間許多傳唱來葉的歌謠及故事。然而,近年來黑鳶從普遍在台灣生存 的鳥種,變成台灣境內數量最稀少的猛禽之一。這個現象代表許多警訊,可能的原因有很多,包含與人類棲息環境過於接近而造成的棲地環境消失、因食物來源不足 而導致的飢餓、不明的疾病、非法盜獵、施放農藥影響到食物所造成的二次毒害、環境污染問題等。
在歐美地區已有許多國家,透過提供額外的食物來進行 食腐性猛禽的保護,並且已有顯著的效果,在台灣是否能夠引用國外成功的案例,透過提供乾淨的食物以增加黑鳶的族群量,則尚未有人進行過研究及試驗。黑鳶是 過去普遍生存在台灣各地的鳥種,但到了今日已然在大部分的地方絕跡,可見黑鳶所面臨的生存危機。除了能夠透過設立餵食站,提供給黑鳶乾淨的食物,透過繫 放、血液檢測族群計算的行動能夠瞭解黑鳶所遭受的危機是否是由於食物缺乏、或是食用遭受毒物殺害的屍體而造成二次毒害所產生的影響、或是環境污染食物後造 成黑鳶體內重金屬累積過高而導致的族群下降。透過這些問題的釐清與探討,期待能夠幫助台灣的黑鳶族群永續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