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by 王維 雜詩
在異地或是虛擬網路上,如果能遇到故鄉人,那種愉悅的心情,是莫名的感動,很想跟對方聊聊、打聽故鄉的種種,人不親土親阿!
但小弟在此無病呻吟的是(或說感慨的是)~
各位到底對故鄉瞭解多少?
當然,本身「瞭解多少」就很難量化,個人的需求與感覺也不一,所以此篇文章也算是小弟的喃喃自語,不要打我喔!
依小弟在地方上行走的經驗,總覺得當地人對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缺少一份探索的心,也無興趣深入瞭解祖先的光榮歷史。對地方上自然生態的被破壞或說容顏,缺少關心與支持或發現它的美麗。當然不是所有人,或說小弟找錯人才有此印象。
很多事物如果不深入瞭解就不會滋生情感,更遑論保護與疼惜。
所以,很多以前美好的事物,漸漸在我們這一代斷了根,隨雲霧繚繞於風中。各位4、5年級生,應該有所感慨才對!在我們小時候都有見過古老的遺跡,但隨著時代演變,這些都逐漸拆除、消失。我有時在午夜夢迴,還常會夢見一個小孩,在那鄰里古厝玩耍、嬉戲…
未來,如何面對孩子殷切、疑惑的臉龐呢?怎樣解釋所謂老家?
耆老逐漸凋零,年輕人不見蹤影
不知大家知道這句話的嚴肅內涵否?因為後工業時代,人與人之間其實是已經非常的疏離的,小至家族之間的故事與親疏關係,可能都不知道,大至鄉里發生的光榮過去或重大事件也不熟悉。目前各地方社團都有一嚴重現象,就是缺乏新生代的加入,雖然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要努力,年輕人本身的責任與壓力也很重,但對於公眾事務或地方議題,我覺得可惜的是,屬於地方上一代傳一代的歷史與典故或風景,就這樣煙消風散。
在這裡的伙伴應該是一群比較有機會可以去關心自然與人文的族群(不用在社會底層努力工作的活著),詹姆斯.匹斯(James Pease)曾說:「什麼樣的人比較樂於從事環境保育?什麼樣的人會願意放下賺錢的機會,讓自己的土地參與環境復育?」「是那些小時候就在自然環境中長大的人們。」
所以小弟參與地方鳥會的生態保護工作,也利用假日考察地方人文的種種。但想要愛護自己的家鄉土地,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所以小弟無病呻吟的是,要拜託各位伙伴,行有餘力的話,請加入各地生態團體或是人文工作室…
至少,至少你的加入,當個榮譽會員也好。因為有你的加入,你的故鄉,我的故鄉,才得以保存昔日美好的模樣…
不然行有餘力的話,給各地文史團體或自然保育團體贊助一下。因為我是很憂心,像地方鳥會,這幾年好像都沒新的會員加入,都靠老前輩在苦撐。
耆老消失的很快,包含自己的親人,如果沒有把握時間做紀錄或是深入瞭解,很多東西就會隨之不見。這樣有可能就會變成「失根的蘭花」或是 「失根的芋頭蕃薯」,因為你不知道你的祖先是如何來到這塊土地打拼或原本早已在此,歷經西荷、東寧、滿清、日治、國民黨… 的經過,才有今日的模樣。
各社團目前主力大都是3 、4年級生,小弟是期盼 5年級生,趕快接手,承接這歷史傳承。為什麼呢?因為我是認為 5年級生受過舊時代的薰陶,也歷經台灣經濟的成長,也見證過舊時代的種種遺跡(1980年代以後很多舊遺跡就被大量拆除),也歷經過田園野趣的生活。而這一群人,如今事業小有所成,見解、穩定度都夠,而且家中都有小孩。所以可否為了你的小孩,為了下一代,考慮一下,做點記錄,寫出你的故事,鄉里的故事。給你的小孩留點紀念,紀念那個年代的故事,你我阿公阿嬤的故事。
與各位分享這段話
“人們應該知道自己祖先從哪裡來,在什麼樣的環境裡生活,經歷了什麼樣的艱難險阻,創造了何樣的文明,犯過了何等的錯誤。盤點了這些,我們才能清楚先人留下的資產是什麼,盈虧如何。然後我們才能滋生情感,立訂目標,接棒跑下一段路。”
該是我們這一代人,接棒跑下一棒的時候囉! 故鄉在呼喊著我們…
來聽歌吧!太嚴肅的提問對自己不好
叫著我 叫著我 黃昏的故鄉不時地叫我 叫我這個苦命的身軀
流浪的人無厝的渡鳥 孤單若來到異鄉 不時也會念家鄉
今日又是來聽見著 喔~親像塊叫我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