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心咕狗到2篇文章「地方派系的政黨支持變遷模式之研究 ── 以基隆市個案為例」 「基隆:新舊派系更替,政黨競爭顯現」
這2 篇文章,應該稍微可以對過去的基隆政治界有點基本了解。眼前,我認為市民少了對社會正義的認知與堅持(要持同一種標準來檢驗彼此),忘了自己是基隆市的主 人,而放任政客進行各種可能損及市民的作為,少了現代的價值內涵(獨立的思考、自主的行動以及對他者的關懷與責任感),對照這基隆市目前在台灣各種競爭力的排名狀況,市民們你還能怪誰呢?
當然,我是首先要自我反省的。
展望未來,真的要好好想一想,各行各業大家一起來,從各方面努力讓基隆向上提昇,往好的方向走,創造出更多的「基隆第一」。而我也會整理出歷史上的「基隆第 一」來與各位市民分享。而此概念,耆老陳青松先生是第一個提出,且已經有實體書出版,內容詳細,圖文並茂,我只是借取其概念,利用網路做一整理的動作,有興趣者可以購買一閱。
***
陳青松 筆下「第一」等 (93/3/15 自由時報)
〔記者盧賢秀╱基隆報導〕
基隆是文化沙漠?肯定不是,因為基隆曾經舉辦過第一次全國詩人大會,也有台灣第一個文學步道園區,還有第一所私人興學。
基隆市中青代作家陳青松,花了八年時間、跑遍各地史料館,還遠渡日本蒐集資料,發現了八十三項「基隆第一」,他將這八十三項基隆人的驕傲,化為文字,目前已經完稿,明年二月「基隆第一」就可以問世。
陳青松說,希望能夠有更多人來為逐漸凋零的文化,留下新的一頁。
陳青松是基隆名詩人、文史學家陳其寅之孫,從小就跟著祖父念四書、五經,受到祖父的薰陶,熱愛文學,高中時代就開始爬格子。
有著台大商學碩士的顯赫學歷,陳青松退伍後就回基隆經營書店,是廟口鬧區中唯一的一家書店,可以一面看書、一面爬格子,還可以照顧高齡祖父。
雖然寫作是條孤獨的路,但是陳青松卻樂在其中,他很欽佩祖父,九十五高齡還天天寫詩。
陳青松在八年前參與基隆市政府重修市誌工作,主筆文化事業篇,當時他就發現基隆市有許多文化、藝文和教育堪稱台灣第一,他向父親陳德潛請教,發現更多的 「基隆第一」,於是他便到台北中央圖書館、中興新村省文獻會等地,蒐集、查證史料,陳青松逐一加以分類,共有八十三項「基隆第一」。
陳青松說,基隆港在日治時代是台灣第一大港,早期文風非常興盛,只是有一段時間大家向「錢」看,讓文化斷層了,他希望把這些基隆早期的悠久文化呈現出來,留下蛛絲馬跡。
他所蒐集的基隆第一包括:第一次在基隆舉辦全國詩人大會,盛況空前,台北總督府都派人參加;還有台灣第一個書道會、傳統詩社都在基隆成立,基隆有第一座平民化圖書館、第一所私人興學、第一家書店。
目前還有跡可循的是中正公園天鵝洞,由私人捐地興建亭台樓閣,在樑柱上都有詩文墨寶,整體造景十分優美,是台灣第一座文學步道園區,他的祖父陳其寅就曾邀于右任、李漁淑等人在此「以文會友」。
陳青松研究台灣第一名新聞記者、也是創辦國內第一所免費私立學校的日人史板莊作,對國內文化教育貢獻甚大。
去年已經退休的日本圖書館副館長宇治鄉毅也來基隆蒐集研究史板莊作的史跡,兩人相逢宛如找到知音,相互交換資料,陳青松還到日本史板莊作的故鄉訪談,陳青松認為是史板莊作居間牽的線。
陳青松的「基隆第一」分為人物、文物古蹟及藝文三篇,總共約達卅三萬字,全都是手寫稿,目前已經完成,交由基隆市立文化中心出版。陳青松說,他希望大家一起來發現「基隆第一」,一同找回基隆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