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宅本身就是一個感覺很美的象徵,其中住戶的故事想必也可以拿來講古^^
記錄本身是以待後人,以免遺忘了這段過去。
***
〈北部〉八斗子荒廢古宅 見證漁村文化
|
2015-05-08〔記者林欣漢/基隆報導/自由時報〕
中正區八斗街七十八號的杜家古厝在日治時期興建,是當地唯一有拱門造型、鋼樑用五分車鐵軌穩固,以珊瑚礁岩咾咕石取代水泥的特色建築,距今已有八十三年歷史,但荒廢已久閒置多年,人去屋廢,海大學生昨天到場清理環境,希望活化再利用成為新一處漁村文化據點。
屋齡83歲 咾咕石、五分車鐵軌當建材
與老宅同年紀的八十三歲杜世遠說,早年海岸線就在庭院前,每當颱風過境,都會把沙子吹到家門口,早年缺乏建材,他爺爺就近利用素材砌牆蓋屋。
除了門面是紅磚牆外,房子的壁面由咕咾石堆砌而成,砂土是就地取材,採用望幽谷的貝殼、珊瑚砂,樓板的鋼筋則是利用當初運煤的五分車鐵軌替代。杜世遠說,曾經有三戶人家一同居住,「這種拱門造型的紅磚建築,在八斗子就只有這麼一間。」
海大學生清掃 當地耆老講解歷史
海大副校長李選士指出,日治時期以前,八斗子地區的房子主要有咾咕石厝、草厝和板仔厝。日人來台後,開始有日式建築、紅磚屋等,直到現在,處處可見鋼筋混泥土的現代建築,整個八斗子聚落的建築古今雜陳,非常有味道。
不過,由於土地及房屋產權較為複雜,許多古宅已無人居住,任其毀壞閒置未再利用,經過多次溝通協調,杜家同意提供給海大學生進行漁村踏查活動,為漁村文化歷史留下紀錄。
昨天上午,二十多名海大學生前往清掃,李選士指出,透過當地耆老的講解,學生親身參與古宅的整理,讓課程的學習更深化,也更有意義。
八斗子產業觀光促進會總幹事藍麗齡說,很高興有學子參與帶來年輕活力,希望從杜家古厝歷史建物再活化作為一個起點,打造咖啡廳或藝術館,舉辦文化論壇等活動,使八斗子地區帶入不同的文化氣息。
***
師生捲袖打掃 基隆荒廢紅磚厝重生
2015-05-08 聯合報 記者邱奕寧/基隆報導
老厝重生,基隆八斗子古宅接棒。基隆國立海洋大學師生昨天捲起褲管,到八斗子漁村打掃古厝,盼打造為漁村公共空間。為了保存漁村文化,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與地方社團合作,昨一起到八斗子漁村整理古宅,學生捲起袖子、褲管,帶上麻布手套,短短兩個小時就收集6大袋垃圾,也讓長期被雜草、廢土掩蓋的古宅重現光明。
海大副校長李選士與師生在除草過程中不時發現彩繪陶片、混合貝殼砂的水泥塊,吸引學生不時拿出手機拍照,笑說「打掃過程好像尋寶」。
校方表示,位於八斗街78號的老宅自1933年建成至今,產權分屬杜家多位後代手中,校方原先打算逐一取得屋主同意,未料有的持份者拒絕,所幸屋主之一的杜世國得知後,買下所有產權,和海大一同為漁村文化留下紀錄,未來將作為漁村公共空間,舉辦文化論壇等活動。
八斗子是漁村,紅磚厝在早年相當罕見,大器的拱門造型2層洋樓至今依然相當搶眼,但荒廢20年導致門庭雜草齊腰,還長出兩棵木瓜樹,校方評估古厝內部屋頂都已經坍塌,貿然進入恐有危險,後續整理作業如何進行,還要討論。
就讀機械系4年級的林寬表示,上學期在助教周維萱帶領下,來到八斗街古宅前講述漁村文化,本次能夠重回舊地整理環境感到相當親切,且發現紅磚、咕咾石與貝殼沙等建材都很有特色,期待校方持續規劃講座,或製作文化檔案,讓此處成為富有文化歷史意義的公共空間。
李選士表示,透過對漁村社區資源盤點,有助學生直接了解、參與漁村文化,透過年輕學生的參與,希望能夠喚起大家對漁村文化保存的重視。
海大校方表示,昨晚和成功活化許梓桑古厝的基青陣達成共識,未來兩方將一起攜手對基隆的古宅保存盡心力。
豪宅配備 TR磚與總統府同等級
位於八斗街78號的老宅建於昭和8年(1933年),是日據時期的紅磚建築,特殊的3道拱門與2樓3口方窗設計,讓這處已經荒廢逾20年的老房子,即使大部分的屋頂都已經坍塌,遠望依然風華絕代。
年逾8旬的杜世遠當年就在紅磚厝內出生,他的爺爺在祖先留下的田產上出資建造「小洋樓」,最多曾有3戶人家一起住在裡面。
有拱門造型的紅磚建築在當時相當新潮,其中房屋的壁面採用當地盛產的咕咾石混水泥堆砌,屋頂強化結構用的鋼樑,則使用被稱為「五分車」的台車軌道,因此老房子過了多年主體結構完整堅固。
八斗子產業觀光促進會總幹事藍麗齡說,小時候每天上學都會經過紅磚厝,因為漁港腹地狹窄、空地不多,當時很羨慕杜家的孩子可以在紅磚厝前的庭院裡遊戲。
她隨手拿起一塊剝落的水泥塊,肉眼即可發現水泥間夾藏許多貝殼砂,當時物資匱乏,望憂谷的貝殼砂自然成為當時房屋建材的熱門之選。
她回憶,日本時代的八斗子漁港很熱鬧,一般人家的房屋建材多為咕咾石厝、木造板仔厝或草厝,紅磚厝在當時相當罕見,尤其與總統府同樣等級的「TR磚」、被視為舶來品的水泥都是豪宅配備,現在八斗子地區僅剩2間紅磚厝,也成為在地人津津樂道的回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