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探訪番子坑古道未果,回來搜尋相關資料,發現一篇在2009.12「火燒寮古道今昔比一比」所寫的文章中提到火燒寮古道已有劇烈的變化,而我約略於2006年左右曾經前來「火燒寮」,看到此篇文章也是略感淡淡的憂傷…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之前看劉克襄所著「北臺灣漫遊1、2」,就對臺灣的步道心神嚮往,在「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網站做足功課,終於也鼓足勇氣來此一探…
這裡也曾經有我的足跡阿~~
而步道也是我成長過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老家的大姑住家旁,就有一條經由雙溪口通往佛祖嶺的步道,而現在都已淹沒在新山水庫之下,步道也為之中斷毀滅…
↑蓬萊藍紋斑蛾、藍紋小斑蛾
↑前次鎩羽而歸之處,這次有所準備~脫鞋涉溪而過^^
↑通往番子坑高分之4電線桿的叉路
↑步道出口:番子坑16號,與屋主相談甚歡^^農家有賣一些土產,我是想,懇請大家有能力的話,請支持一下^^
此地地名:平高~有點不解為何如此稱之??? 屋主也透露步道想繼續整理到更高的山頭,通往坪林(我依據地圖猜測,應該通往高德坑,然後往北43縣道方向通往坪林南山寺),就期待這一天的到來吧^^
↑鼠麴草,可以做草仔粿
↑火燒寮41號
本想從此地繞山腰古道接往46號,但走一小段發現路徑不明顯,也無明顯指標,就膽怯棄守…(窘),回來之後只能在電腦前扼腕,這也提醒我,不能只靠印象,還是要有充足的準備跟地圖,尤其山區沒有網路,要臨時找也沒有辦法^^
↑ 百年老樟跟藍色鐵橋都還在^^
退回原路之後,從36-2號爬向46號,在快到的時候,就可以看到從41號來此的山路出口。
↑ 之前的百年老樟橋
↑ 46號現貌
與屋主相談甚歡,也談及了此地的變化…
↑ 舊貌
而山區有些住戶,或許是原住民漢化之後才讓我們驚訝,為何先民們會在此安居樂業,他們或許早已習慣山林生活,而這裡山區也留下一些原住民的地名,他們也應該會有子孫綿延,這也或許可以解釋了為何如此偏遠山區裡,有如此不少的住戶散居著,也有不少石頭厝荒廢…
…早期火燒寮一帶是原住民的部落, 後來漢人進來拓墾, 將原住民趕往更深山的地方(漢人稱之為番子坑) , 往後原住民便找了機會前來偷襲放火報復, 將漢人蓋的草寮全部燒光光, 因此此地便稱為火燒寮~
山區生活實在大不易,散居在此的先民們,黑熊我~向你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