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期許社區營造成為一種志業

期許社區營造成為居民一同關心的志業…
雖說時代巨輪讓人更加冷漠與自我,但想要讓居家環境與氛圍更好,還是要自身投入與經營啊~

沒什麼東西是可以不勞而獲的…

長期以來的顛沛流離與生活艱辛,造成對文化保存、建立與創新的不重視。是否能超越求生存掙一口飯的階段,重視公共環境重視文化傳承,讓後代子孫活在更有人文味的社會呢?
***
公部門退休 林坤山用「心」推動社造
〔記者林欣漢/苗栗報導/自由時報2013-7-20

七十一歲的文史工作者林坤山,從苑裡鎮公所主任秘書退休後,積極推動社區再造,他認為,政府提供在地社區營造的資源已經很充裕,但重要的是,民眾的社區共同意識還不夠,對公共事務漠不關心,反而是一種破壞。
林坤山歷任苑裡鎮公所民政課長、主任秘書,服務鄉里四十二年,有一次他蒐集文獻資料時,發現內容有不少錯誤,且大多是客家文化相關史料,海線閩南地區相關文獻甚少,決定提供完整正確的資訊讓更多人認識家鄉苑裡,他的訪談足跡遍及苑裡各地,有「苑裡活字典」稱譽。
苑裡活字典 憂傳承斷層
林坤山在編纂鎮志過程中發現,很多學者登載資料有誤,是因為耆老口述時資訊就不正確。他說,一開始對這種情況很不諒解,後來才了解是因為文化傳承出現斷層,很多先民智慧、地方文物因為後人不懂也未妥善保存,因而逐漸流失,相當可惜。
林坤山說,現在政府推動老街等社區再造,縣府、鄉鎮市公所公共資源的配合已經很多,例如舉辦觀摩、展演活動等,但資源若沒整合,大家各做各的,營造進度將牛步化,更重要的是,民眾缺乏社區營造的共同意識,沒有想要一起為家鄉做點事情。
做社區營造 先凝聚共識
他舉例,路樹種下去若歪掉了,沒有人去扶起來,但如果是自己家的植栽就不一樣,只有從小扎根讓社區意識逐漸凝聚,建立關愛這塊土地的認同感,才能讓社造持續推動成長。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