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中大歷史(19) 昔日母校
昔日母校
1941年進入母校時,還是日據時代。基隆市的人口只有十萬人。當時母校全體學生數只有四百多名,由小學畢業生報考。一年錄取一百多名,其中日本人占百分之九十,台灣人占百分之十。因此那時候能考進母校,比現在考上台大醫科還要高興呢!尤其台灣人能考上更不簡單。而且在殖民時期,我們這些考進中學的少數台灣人還不能說是那個中學校的學生,我們只是「共學生」呢!
當時的學制,男生修五年,女生修四年。一學年分為三個學期。女生修完四年可報考專科學校或女子大學。如想上醫專或高等師就得到日本內地去投考。我們這一屆因二次大戰正激烈,船隻都遭轟炸無法去日本赴考,改在台北師大考試。
新生分為松竹兩班,由髮型分年紀。一年級娃娃頭,二年級平分或側階,三年級兩把刷子,四年級兩條辮子。制服為水手服,夏天白上衣深藍裙,冬天深藍上衣和裙子。夏天白襪黑皮鞋,冬天黑襪及鞋。裙長地上三十公分,上衣長度舉手時不能看到腰帶,很注重儀容。
當時校舍沒有現在的宏偉,白色二層樓。一樓中央是校長室,校舍後面有一荷花池。後山有很多松樹,整年滿山翠綠。新生到學校第一眼就看到校園盛開的杜鵑花,美極了。母校的校園叫「昭和園」,在五十幾年前是全台灣最漂亮的校園。當時還是皇太子的昭和天皇遊台灣時,就被母校的校園給迷住了,因此稱為「昭和園」。
↑大沙灣海水浴場留影,中坐者極有可能是校長近藤廉三
初夏校長室前庭的白茶花開時就是運動會,母校的田徑一向很強,和游泳兩項常派選手到日本內地去參加全日本中等學校運動會,有時也能帶回銀牌或銅牌的。暑假前有臨海學校,由母校後山小徑走三十分鐘可到達海水浴場。最後一天的壓軸項目為「三千公尺遠泳」。每年有三、四十名參加,出發時有好幾艘小舟跟著出去,小舟上面有指導老師和醫護人員。每艘小舟負責五個學生的安全。如有問題時舉手,小舟就靠過來。有時給你水,給糖吃,告訴你累時躺下來休息等。真的不行就拉你上小舟,當然就不及格。每年能游完全程的約十名,學校會頒給你一條黑底白線的髮帶,當你帶上它時有如飛上天那種喜悅呢!
九月一日第二學期開學不久就有一項「強步大會」,全程四十公里,由校門出發沿著縱貫道路走到南港隧道外面那棵大樹再折回來。只能大步走不能跑,大家都走得滿身大汗又累又渴,但看到沿途那些熱心家長和長輩們,備好茶水鼓勵我們時,真會好感動,湧出力量再往前衝呢!沿途都有老師在注意學生的安全,好溫馨。每年都有很多同學無法走完全程,只好明年再挑戰了。
後山的松樹整年常綠,可是掉下來的好多松果需要每天掃除,還要捉吃松樹的毛毛蟲才能保持乾淨美麗的校園。
新年假期過完,一月六日是第三學期的開始。後山有一所「校內神社」,上神社的途中有一處形狀像台灣的小洗手槽。那溪水清晰冰冷,參拜前洗洗手會給你一種洗滌全身,集中精神的感覺呢!
校內神社右側的梅花開花過不久,左側的櫻花也接著開。三月一到又是杜鵑花的季節,同時也是準備送走學姊們的時候。當學姊比老師還可怕,儀容不整管你,大聲談笑也要管你呢!
女中當時的教育宗旨是培養未來的賢妻良母為主,因此學課之外裁縫、手藝、育嬰、烹飪、花道、茶道樣樣要學。母校更叮嚀學生們以清純、正直和美麗為每天努力的目標。每天朝會時都要吟一首和歌(日本詩)。例如星期三的一首是說「水」雖然由容器變型,可是滴水能穿石,就是告訴我們女生要具備溫柔和藹的氣質,還要有適應環境的柔軟性之外,也要兼備堅強的意志,該堅持時的堅持。
我們在一生最寶貴、最清純的少女時期,能在如詩如畫的母校度過是最大的慶幸。母校不只讓我們增進知識,同時在人格的形成上給我們很多的啟示。希望我們永遠記住共同擁有的美好母校的點點滴滴,並永遠以母校為榮。
作者:1945年畢業生,資生堂醫院院長 鄭鳳嬌女士
ps:此文完成於1980年代,還需詳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