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教學未來的挑戰

大家都在期待、都在要求、都在轉型、都在尋找出路…身為教育從業者要如何自處?
何飛鵬先生的文章提到:
…各種教育訓練目的是彌補員工知識經驗的不足,但經常成效不彰,原因很簡單,當工作者自已覺醒時,他會用各種不可能的手段,學習補強,否則一切都是枉然,自己的認知覺醒最重要。

12年國教之後所面臨學生素質的改變,還有政策的更迭和更多的評鑑,想要繼續待在這一行,我個人認為是要及早因應做好準備。況且現今環境對教師並不友善,自己要是沒2把刷子,積極學習,我看也是教的痛苦。

電腦應用能力具備否?創新教案的能力具備否?口語表演的能力具備否?教室管理的能力具備否?…

教師要覺醒阿~「學好一身好功夫,不怕江湖路險惡」
過去課綱改了幾次,簡化了內容,但又塞進更多的任務,填滿空白時間…
或許改革應該注重細節與態度,而不是內容,這些內容或知識在未來很容易取得,但細節與態度卻不容易培養。而最要的是,在知識的傳遞之前,請讓教師有支持,能有教室管理的後盾阿。
***
教室排排坐 「教出的學生不利創新產業」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南報導】2012/08/15
「教室排排坐,學生上課只聽老師講,只能培養聽指令、組裝的製造業人才,不利創新產業發展。」新北市秀山國小校長林文生今天在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座談中,引述日本研究結果。他指出,馬里蘭大學教授花半年時參觀台灣的高中和大學後曾問:「為什麼台灣學校的教室都排排坐?這對學生合作學習很不利。」
政務委員黃光男今天主持「十二國教高峰對話」時表示,十二年國教攸關人才培育和國家競爭力,「只許成功」。參與對談的小學及國高中校長則說,十二年國教成功的關鍵在老師。
林文生引述日本學者左藤學的研究指出,傳統老師講、學生聽的上課方式,教出來的學生適合聽命令和以組裝為主的製造業,不利創新產業,這也是日本產業快速跌落的原因。他認為,推動十二年國教也要「名師」,但不是很會講的老師,而是很會啟發學生的老師。
他主張課堂教學要轉型,學生討論和操作的比率至少要超過50%,但他發現,現在90%的上課時間都是學生聽老師講,有的甚至是超過100%,因為老師下課了還在講,學生完全沒有發言機會。
台北市育成高中校長周寤竹說,十二年國教是推動教室「寧靜革命」的契機,十二年國教要走下去而且開花結果,關鍵人物在老師,老師要自我超越,不能用舊的教學模式來教「P世代」的學生。
***
理化課 英國台灣不一樣
◎ 陳志今/自由時報/2012-8-26
最近各個地方政府,以台北市為起頭,開始資助中小學生留學。到底什麼是國外教育所擁有,而台灣卻十分缺乏的呢?筆者就以在英國的親身體驗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台灣的國中科學理化課實驗上,理化老師曾以實驗演示空氣中含氧氣的比例。實驗十分簡單:將蠟燭放在一個缽中,四周放水並點燃蠟燭,然後用一個量筒蓋住蠟燭。當蠟燭熄滅後,因為量筒中的氧氣被用光水位會上升。水位上升的比例,就是空氣中含氧比例。這節課,筆者記得實驗的過程花不到十分鐘。
當我來到英國中學時,這個氧氣含量的問題又再一次的被演示,但他們的教學方式卻令我大吃一驚!英國老師先做了這個蠟燭實驗,但是實際測量的結果,氧氣比例卻只有大約十%。原因在於蠟燭燃燒會釋放其他氣體,像二氧化碳等等。接著他開始解釋任何實驗都有其優缺點,而測量氧氣的實驗並不只一種。因此接下來又設計另外兩個實驗,來測量空氣含氧量,並且比較哪種實驗較好。這樣下來,一個簡單的「氧氣占總空氣的二十%」的科學常識,足足花了整整兩堂課。
又有一次是關於物體密度的實驗,我印象中在台灣課堂上的「解釋」不超過五分鐘。但在英國,為了解釋密度的定義,一個公式,足足一堂課。
英國的理科考試和台灣相比是簡單得多。一個科學常識都要花數堂課,當然沒時間教太多更高深的內容。那為什麼我們在大學以後的科學成就卻無法與英國分庭抗禮呢?
台灣的教育中有許多課程花費在學習知識本身,卻不過問知識是從何而來,又如何加以應用。學生為了考試和升學,填鴨式的咀嚼課本,也失去了應該在教育中學到的創造力。更糟糕的是,這樣的體制,使得許多無法記憶這些龐大資訊的學生,喪失自我信心。
希望這些即將出發的小留學生們,能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標,也能有天回到台灣來一展長才。
(作者為英國劍橋大學博士生,高雄市民)
***
知識活化創新 才是關鍵能力(國語日報/101年9月22日)

梁敬賢/圖書館教師(基隆市)
  近日臺北市強調特色招生應著重學習力的評量,而非記憶力的評估,筆者認為這是正確的政策方向。
  就教育而言,學生,是學習主體,擁有學習權,但問題在於學生應學習什麼?如何學習?才是重點。十二年國教,無疑就是回歸教育本質,學生學習如何做人,以增進人格的高尚;學習如何生活,以提升生活的品質,這才是教育的核心。教師必須培養學生的學習力,探索自身的潛能與興趣,記憶力不是最重要的。
  就國家競爭力而言,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爆炸的時代,隨著網際網路的發明,資訊唾手可得,因此如何善加管理知識成為最重要的關鍵能力,而管理知識的目的在於創新活用,不論是工作流程的改善或是新產品的研發,創新已成為公私部門的生存利器,我們已不自覺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
  既然知識已成為生存發展的重要資本,在學校教育的階段,自然也應以活用知識為教學核心。過往由於知識取得不易,教師成為知識的壟斷者,學生對知識的態度,自然衍生出「背多分」的思維,知識記得愈多愈好。在今日資訊科技快速推進的情況下,教師已無法再扮演知識的壟斷者,學生透過搜索引擎輸入關鍵字,可以獲得比教師更多的資訊,如何消化吸收才是教育應關切的重點。
  現今的知識半衰期比過往大幅縮短,今日習得的知識,極有可能在畢業後被推翻或改寫,試問要求學生耗費心力去背一大堆可能過時的知識,究竟所為何來呢?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