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時因去中和採購露營用具,回程順路就帶著小熊回母校師大分部參觀校園。就像成長的過程般,人的容貌皆會改變,師大分部校園也多了幾棟建物,只剩歐洲公園這塊草皮,那是分部口琴社每週固定夜練的地點,我彷彿看到當年的黑熊孜孜不倦的苦練,及遇到我口琴師父的那一夜…
逛著逛著就在某系館前看到一輛載貨用三輪車,哇~我大聲嚷嚷的要小熊來看,因為我一廂情願的認定,這是當年我有用過的三輪車,如今是很難看到的。
↑擺放在臺北科技大學旁已荒廢的載貨三輪車
校園裡的載貨三輪車是校工們用來搬運垃圾及雜物的交通工具,學生有時辦社團活動也常借用,而最常借用的還是用來搬家。
沒錯,因為宿舍容量有限,加上暑假房間都要清空,留宿生集中到頂樓的樓層,宿舍要讓給回來進修40學分班的老師住宿,所以一到暑假,大三、大四,不少人要搬到外面住時,都需要借用三輪車,才能將一身家當搬遷完畢。而我也借用了幾次,所以印象深刻。
昔日高中校長有配發公務用人力三輪車,與外界載客的人力三輪車無異,算是早期的計程車,可以穿梭在大街小巷載客。據1960年入學省立基隆高中初中部的老學長回憶到(編按:當時校長為王宗樂先生)
…我們的校長上學校是用輛三輪車代步。這輛三輪車漂亮,嶄新的寶藍色車身淺藍車篷,較那滿街見著的灰黑灰黑顏色三輪車稍微大了些,落落地顯著氣派。這車在基隆街上獨一無二,只此一輛;同學們老遠見它過來,就都知道校長來了,是定要趕忙遠遠躲開的。中學六年裏我老騎輛破腳踏車上學,偶爾有那天我起床晚了,碰巧校長又出門早了些,就會在基隆往八堵的縱貫路上瞧見校長的車伕狠命地踩著三輪車子,在一路爬坡的省道上向學校去。那車走得慢,我從後面趕上來時,總忍不住要回頭看上一 眼,好奇地想知道校長先生坐在車裏倒底做些什麼。驚鴻一瞥下,多半時分見他板著面孔想著不知哪樁心思,有那麼一兩次湊巧正往外張看,我趕忙低了頭用力蹬了幾腳車子,搶先過他們去了──那車伕長得是什麼模樣,倒從來也不曾去注意過。…
而另據1960年高中部畢業的女中學姊回憶到
…我是1960年從基隆女中畢業。校長石季玉轉到北二女之後﹐由黃東生接任﹐她們都住在學校裡﹐三輪車停放在大禮堂﹐我們在大禮堂的休閒活動就是騎三輪車和打乒乓球。…
↑昔日大禮堂兼體育館,位置和今體育館略同。
那一年代,不少官員也都配有三輪車代步,我一位老朋友回憶到,當時基隆仁愛區某一議員也配有一輛,非常拉風。
…那個年代, 靠三輪車養家活口,拉拔孩子長大成人的很多,三輪車像今天的汽車是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光是台北市一地就有一萬四千多輛,其中排班營業車八千多輛、流動營業車六千多輛,而少數機關和富有人家則有自用三輪車。富有人家的三輪車是用鐵皮打造,還僱了自用車夫,車子也洗得雪亮,就像今天的賓士車一樣,台北市迪化街 一戶富有大家庭的少爺便回憶說:「小時候,我從來沒有吃過一口台灣產的餅乾,都是吃基隆進口的外國餅乾。當時家中有傭人、有專用的三輪車夫、有一般家庭買不起的VESPA」,可見三輪車曾有過的風光。…
所以基隆這2所高中,都有與三輪車的一段淵源,不知校友們可否再詳細補述這一段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