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南榮路的,「宮」醬油釀造所,不知有幾人還印象?後來如何?
日治時期基隆商店的演變,若後人不說、不紀錄,旁人也難以理解當年的故事。
↑ 1930-01-01,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圖像提供,《基隆市案內》/圖像出處。
資料來源:按我
臺灣醬油的歷史
明鄭時期:
台灣醬油的濫觴可追溯至明鄭時期。永曆15年時,鄭成功據守台灣,隨之搬遷來台的軍人及百姓帶來的文化衝擊,也帶來醬油釀造的技術。由於醬油是中華美食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因而在家自釀自用或以製售醬油為業的情況相當普遍,這使得醬油的釀造技術廣為流傳,也代代相傳。當時的釀法為將黑豆煮熟後長成麴菌,加入食鹽後在甕中發酵,便能得到「越陳越香」的黑豆蔭油;而這個釀造的方法,便是目前醬油業奉為圭臬的「古法」。
日據時期:
在日本政府的統治下,醬油業仍維持著「後院即釀造廠」的家庭生產方式,但日本醬油傳入後,頗受臺灣人歡迎,「曩日本醬油之名,馳乎全島,臺灣料理家多用之。」因此各地紛紛成立日式醬油釀造所。此時醬油的釀造才由家庭走入產業,而以黃豆、小麥生產醬油(又稱日式醬油)的方式也是在這個時候引進台灣。
台灣光復:
台灣光復後,醬油釀造所紛紛解散,部份回歸為家庭式的醬園,繼續依古法釀造醬油,另一部分則改而成立具有規模的豆麥醬油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