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人文手冊初稿(13)日治時期女子教育的困境

女子教育矮半截 躋身杏林難上難

鄭鳳嬌(六十二歲,基隆女中校友會理事長,是女中畢業的唯一女醫師),小學六年級的時候,鄭鳳嬌因站不起來而住進了台大醫院,一住三日才出院,病因也弄不清楚,到了後來當醫生才知道,自己缺乏維他命C。

她因聞到菜味會嘔,靠維他命丸維生,也因此使她下定決心要做一名女醫生,結果她達到了,那個時代唸醫學院的那一班只有她一個人畢業。

日據時代教育機會不平等

日本人就讀仁愛及中正二國小的八百人中,可以考上女中及省中有九十人,但中國人唸的壽公學校、寶公學校、瀧川公學校(今信義、安樂及南榮國小),一千一百名畢業生,只有男女各十人才能考上省中及女中。

今天國中畢業生都要到台北考聯招,但是當年只有實力好的才敢留下來在基隆和日本人拼,沒有把握的學生,才到台北考今天的中山女高(第三女中非二女中),北一女仍在,北二女後來取消,第三女中才是台灣人就讀,北區學生都往台北擠。

女孩唸書只求做賢妻良母

她說,那個時候青少年都很有規律,連看電影都由老師帶領,一年兩次遠足,假日隨著大人到火車站前集體做操,就是很興奮的娛樂,另外每學期學生要臨海十天,女學生要游三千公尺,因此女孩子五十年前都能保持良好的健康,也會游泳。

當年女生唸書目的是當賢妻良母,雖然四年高中畢業但比男生少唸一年,女生在學校種花、掃地、澆花、除毛蟲,訓練女生個個都很勤勞。

不過到台大唸醫學院才知道所念的只有男生中學二年級的程度,因此大學第一年,她每天只睡三小時,才沒有被留級,想到今天女孩唸書,比當年要有「制度」多了。

欲成為女醫要付出多少心力

還有,當年教師待遇很高,日本或中國老師教授學生,有升學意圖者,每班大概有三、四人,老師都會免費為他們補習,而且還煮消夜給他們吃。

回想當年,老師修理學生,學生和家長都還要謝謝老師,而各校老師也組成教護聯盟,在街上巡查學生,關懷學生,勸導學生不要逗街,好好用功,這份師情,只能回味,現代社會已經無法適應。
鄭鳳嬌除了唸書,遊玩,市街上的變化卻不在意,紅淡山看猴子就算是他們最刺激的活動了。

回想日據時代,鄭鳳嬌身為一個女生唸醫學院不容易外,也可看出當年女生奮鬥更為不容易,也足為現代女生所學習的了。

(編按:本文出自中國時報民國七十三年一月二日 記者翟大龍)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