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人文手冊初稿(6)~進修部緣由

進修部緣由

本校進修部設立的淵源,要追朔到日治時期的「基隆婦人會」,這是日人石坂莊作的主張─「尊重女性、提升女性的社會地位」。在石坂莊作的著作《御賜之餘香》(1926 年 3 月,頁 90-110 )有詳細記載其成立之經緯、活動等。在1919年11月設立的婦人會(相當於現今之「婦女會」),提倡婦女勵行「三一政策」,亦即發揚「親切第一、清潔第一、勤儉第一」的美德,其目的是針對慈善活動之舉辦以及婦人們的親睦程度、教養之提升,石坂希望提高婦人在社會上的地位而設立此臺灣最早婦人會,意義是非凡的。

 

↑昭和6年(1931)和洋裁縫所外貌

該會除了會員相互敦親睦鄰之外,召開手工藝方面之研習會、每月一次之演講會及舉辦各式各樣之樂捐活動。後來為了鼓勵台灣女子步出廚房、走出家庭,到女學校學習一技之長,能為國家社會所用,1930年2月以所設立的「和洋裁縫講習所」(創立於1906 年 2 月,地點設於本願寺,現今的極樂寺)為事業的基礎,在該校專門教授日式、洋式裁縫、手工藝等給基隆附近小學畢業程度的日本、臺灣女子,讓女子有一技之長來提升她們在社會上的地位。石坂並於1934年擔任「和洋裁縫講習所」的所長。1936年7月,依據女學校法令取得「基隆技藝女學校」之認可後,即任校長,校址建於現今信義區東明路地方法院檢查處右側廣場。

該校特別重視修身、持家的功夫,並授予商業簿記,各類家事之謀生技能。這在當年大男人主義、墨守成規的傳統社會而言,實在是一大革新。1939年4月改稱為「基隆家政女學校」,石坂逝世之後,在1944年4月改稱「基隆商業實踐女學校」由市政府經營,可惜的是該校也在1945年5月被美軍炸毀,於日本戰敗之混亂時期中廢校。是年12月復校,乃借用基隆市銘傳國中現址上課,並更名為「基隆市立女子初級中學」。

「基隆家政女學校」廢校之後,地方上一直有此類技藝學校的需求,民國38年12月,第一屆參議員顏欽賢因出任省府委員而辭職,由張振生議員遞補之後,就不斷針對此議題在省政府提出質詢與監督,教育廳遂委託本校協辦,名稱也由「女子技藝訓練中心」逐漸演變為「女子家政職業補習學校」,殆至民國57年8月,開辦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之後,就改設「高級家事職業補習學校」,於夜間上課。在1971年畢業紀念冊上出現這一段「…技藝訓練中心分簿記、縫紉、中文打字、英文打字四科,學生150人…」,可資佐證這一段歷史。

 

初始招收2班學生,迨至民國59年始有學生6班,教職員中只有校務主任及導師為專任,其於均為兼任。民國62年徐瑞桃校長接掌本校,體念補校學生多為家境清寒或為社會失學青年,故對補校積極擘劃,加強師資,增加專任教師2人及專任軍訓教官及行政幹事各1人,並充實教學設備,增建手工藝及縫紉教室,規模沿用至今。

民國68年8月起奉令改為「進修補習學校」,民國88年3月依補習及進修教育法規定改為「進修學校」,2014年8月起為了因應12年國教,且不再校中有校,事權統一、學制簡化,改稱為「進修部」。

目前課程除國、英、數等一般學科外,更有烹飪、縫紉、手工藝、美姿、電腦等課程,不但能學得一技之長取得技術士證照,畢業後更可就讀四技二專、空中大學或社區大學,繼續升學更上一層樓。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