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宮金次郎原名二宮尊德(1787-1856),在日本江戶時代後期,提倡「報德思想」,是一位推動農業復興政策的農政家、思想家。一般通稱為金次郎。
在1791年,由於幕府租稅苛重和酒勾川洪水泛濫,二宮家因此家道中落。加上十四歲喪父,十六歲喪母,因貧困而兄弟離散。從此獨自過著辛苦的日子。
二宮尊德深知只有讀書才能使人生豐盛,並能以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於是每天上山砍柴勞動之餘,挑燈夜讀,每每通宵達旦。最後二宮尊德終能藉其所學得的知識為群眾謀求福利,深受民眾敬仰。
日本人為了紀念二宮金次郎為老百姓付出的貢獻,希望效法他勤奮好學的精神,在全國各地的小學和圖書館前設置二宮金次郎的塑像,也因此二宮成為「好學兒童」的模範。
這也是日治時期,台灣不少小學設立此雕像的原因
↑一尊二宮金次郎的雕像,身上背著木柴,雙手捧著書本。如果沉重的木柴象徵生活或工作的重擔,這尊雕像似乎在鼓勵大家,無論如何不要忘了學習。
瞭解以上典故之後,各位孩子
你、我為何要努力讀書?所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說法是真理嗎?
當大多數人對「讀書是為了求得文憑,有了文憑就是拿到進入就業市場的優勢通行證?」這樣的疑惑而納悶不已時,你自己的看法是什麼?
一般人很愛讀書的原因不外乎兩點:
一、求知慾:滿足好奇心
二、立身揚名:1.改善自身生活 2.受人尊重
在很多人的經驗裡,讀書確實是改變自身命運的唯一機會
所以,請各位制定一個為期二年的課題,希望同學在畢業之前找出自己為何非用功讀書不可的原因。
以日本為例,日本學生的處境跟臺灣是沒什麼兩樣的,絕大多數的師長強調讀書是為了通過升學考試,因為高學歷可以讓自己在日後的謀職上佔得優勢。這樣的觀念倒也合乎現實,但為了功利而讀書,反而使我們像是活在升學的煉獄中,備受痛苦及煎熬
懂事的孩子為父母讀書,迷失在不能讓父母失望的壓力及愧疚中;桀驁不馴的孩子就更矛盾了,當讀書的樂趣被抹煞掉時,學子們是難以把握時光去追求知識的。
你是這樣的人嗎?讀書是為了應付考試,為了討父母歡心,表面上雖是讀書,實際上只算是「唸書」,書中的甜美滋味都無法吸取。為了應付種種考試,像一隻沒大腦的書蟲,一口接著一口強吞著書中的文字,而課業越來越艱辛,你越來越焦慮易怒。
書本是我們一生中的朋友,升學考試只是讀書的一小部份而已。一個人書讀的多了,對付人生問題時,就能明白問題而不捲入漩渦。所以對於書中的道理,不僅要融會貫通,更要落實在生活中去體驗。有了這樣的引導,你將會發現讀書並不枯燥乏味,寫作業更是將所得所知呈現出來,這都令你體會到充實的快樂。
美國總統胡佛曾在他的文章中強調過:教科書對於學習是必要的,但要激發想像力及對人生進一步了解的話,則有賴於更豐富廣闊的閱讀。
而你「今天讀書了沒?」
不少同學上了一整天課後又要趕去補習班,那種「學校跟家裡都像地獄」的說法雖然好笑,但不也真實地呈現出為考試而讀書的痛苦。
因為,讀好書受益終生,為考試讀書是眼光短淺的,培根說過:「歷史使人聰明;詩歌使人富於想像;數學使人精確;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和修辭學使人善辯。」可見多元化的求知代表多種能力的拓展,這種帶著走的能力才是日後展現在工作上的重要資產。
要如何讀書,是沒有標準答案,但你們可以學習著獨立思考及探討真理的方式,有別於一般孩子的順從或一味對立,認清了每一個人的際遇不同,而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來充實自我,有了這樣的體認,青春歲月應該會很精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