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人文觀察寫作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第一次開會結論報告
開會時間:100.09.28 中午12:00-12:50
開會地點:數學科教室
議題討論:
一:確認社群的願景、目標、作法。
說明:
願景:認識故鄉與培養自然觀察的能力,建構本校成為基隆鄉土與自然、生命教育中心。
目標:推動在地、定點的長期觀察、關心與了解自己的家鄉、培養寫作能力。
作法:藉由週記的創新形式,利用影像故事、報導文學、傳記文學、村里研究與自然觀察…等教案,從關懷、認識自己家鄉做起,培養與大自然互動的能力,進而定期出版優秀作品集。課程未來可以有各種可能性(社團、選修、綜和活動、特色專班、演講、校本位課程…),對學校評鑑也有幫助。
決議:
一. 對本社群的願景、目標、作法達成共識,討論後認為可行性頗高,可朝此方向擴充發展。
二. 以班會推動和週記創新的形式呈現,並不硬性限定次數和篇數,社群成員可根據教案特性彈性選擇。
二:運作模式的確認。
說明:
成員提出教案設計,由夥伴提供修正意見,並負責教學示範和回饋整理。
決議:現成的教案,夥伴仍可提供修正或操作上的意見;新的主題教案可以個人或團體方式設計。原則上要包含修正、教學示範、回饋的過程。
三:課程設計注意要點。
說明:
教案設計內容(為了符合評鑑標準),需融入生命教育、環境教育、性別平等教育….以及「認知、技能、情意」三種面相(會有範例提供參考)。教材設計成ppt、影片和學習單…等形式,讓每個孩子清楚知道教學目標。時間以50分鐘為限(授課:30分,討論:10分,準備:10分)。戶外課類型教案,需自行評估可行性與風險。最後利用週記將學習成果呈現。
學習單的設計:
1. 如何發展高階的思考能力?(提出各種觀察面向)
2. 獲得那些科學、人文概念?
3. 引導學生寫作的能力(500字以上的心得)
決議:依據說明的方向執行。戶外課類型教案要注意應於一個月前提出申請。
四:實施時間、地點的確認
說明:
一學期4~6次,利用班會課進行研習,地點:科學館4樓視聽教室。研習對象限定高一、高二。由於座位有限,超過5個班則以抽籤決定,向偶者可以另行安排時間,付費聘請講師或是導師親自上場講授(讓學生知道學習是有價的)。
社群研討時間是星期三中午12點,在數學科教室。
決議:
一.參與的班級不一定每學期要4~6次,由社群成員彈性安排適合班級的主題。
二.不限定一定要參與集體研習的形式,成員也可依據社群推出的教案,自行授課。
三.高三建議以學校名義,開「講座」的方式推動,在高三下開放考上大學的學生自由報名參加。
五:課程研發的進度安排。
說明:
上學期進行教案研發、教案研討,預計下學期實施課程。
初步開課主題如下:
1. 自然觀察的範例:以3個故事來與學生分享自然觀察的樂趣與感動
2. 女中校園的點點滴滴:介紹女中校園人文,給學子可以對求學地的深刻認識,讓自己與母校緊緊結合,了解棲身之地的故事,不做失根的蘭花
3. 一小時的旅行:不願單調,就有改變的動機。妳認命了嗎?在高中生活中如何活的自在與快樂?
4. 長命山、月眉山、紅淡山大縱走(戶外課程):認識在基隆發生的清法戰爭遺跡,從山頭看五基。
決議:
一. 以上列主題為基礎,慢慢再擴充。
二. 各年級可著重的議題,由社群成員彈性選定,或自行開發教案。
三. 參與戶外課程的操作可以分組形式安排,避免一次太多班級人數參加而不易動員。
四. 正式實施前會根據教案性質與數量,推出適合的教學計劃表
六:社群研發成果的整理與呈現。
說明:
教案預計放上學校moodle網站供校內同仁參考,為尊重版權,僅放學習單與主題。
決議:依說明方式進行。以e-mail方式傳遞資料與討論。
七:雜項任務分配。
說明:
每次課程需予以記錄與整理,故工作分配如下:攝影組、記錄組、教材組、網站建置。
決議:
教材組:黑熊。網站建置:黑熊。攝影組和記錄組輪流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