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河運,早年生民商賈貨物交易鼎盛時,帆船小舟可直接溯河而至貿易之埠頭,即商旅進出之口岸,故稱港口,亦成爲官方之正式地名。故港口村庄早年都是人口之衆、商業昌盛之地。
基隆河在基隆市範圍,船舶可停泊處且以港口爲地名者如下:
1.港口
友一里,位於麗景天下別墅區北側。
清代友蚋溪有船運可聯絡基隆河,此地正位於出口,故稱之。日治時代乃友蚋的小字之一。
2. 港口
瑪南里,位於慶國橋附近
清代時瑪陵坑溪船運可通基隆河,而此地正是帆船進出瑪陵坑的首站,故稱之。
3.港仔口
鶯歌里,位於八堵交流道附近,尚仁國小旁。
清代時基隆河運可上溯至此,形成一小港口,由此越獅球嶺可至基隆巿街,故稱為港仔口。
據耆老雷添丁先生云,在50、60年代從事建築行業時,在今16號橋、中連貨運後方看到有碼頭的設施,據信應是日治時期所留下。
↑1884年基隆河八堵段水運圖
4.過港
過港里,位於暖暖街港口的對岸
昔日暖暖亦稱港口,因在對岸,故稱之。日治時為暖暖街下的小字。
5.港墘仔 暖同里,位於暖暖溪與基隆河相會處的河岸。
暖暖於清代時帆船可上溯,是台北與宜蘭間出入必經的中站,遂成為水陸埠頭,漢人稱為港仔口。該處正位於昔日港口的邊緣,故稱之。
6.渡船頭 暖暖里
位於暖江橋附近,兩岸居民靠舟船往來之處。
清代時為港口貨物、行旅運輸的碼頭所在,故稱之。
7.頂店仔埔 百福里
清代對外交通主靠帆船,於河岸處設有停泊碼頭,因而出現小型商店,故有「店」的地名出現。位於五堵北較上游段,故稱之。舊店仔的對岸。
8.下店仔 六堵里
相對於百福里頂店仔埔,因位於河流較下游處,故稱下店仔。在今工業區污水處理廠河畔附近。
9.舊店仔
六堵里
清代對外交通主靠帆船,於河岸處設有停泊碼頭,因而出現小型商店,故有「店」的地名出現。舊店仔因出現年代較早而得名,在「下店仔」上游約300m處。
10.五堵下陂 堵北里
以基隆河流向來說,即位於石門陂的下方,故稱為下陂。
嶺腳 堵南里
位於河階平原上西北邊緣,北隔基隆河與堵北里相鄰,西與台北縣汐止鎮以不及百公尺的山稜相隔,五堵鐵路隧道在此通過。
渡船頭:嶺腳←→下陂
網友李XX有提供照片當作佐證^^
補充:和平橋未興建以前,居民進出和平島都靠舢舨,社寮福德宮旁就是渡船頭,對岸的階梯還在(製作吉古拉所在處),早年舢舨往返是老居民的共同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