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15年的地圖,照片提供http://www.taipics.com/
這張地圖難得以台人觀點來呈現基隆的地理空間,清朝時期的街庄分布,大家可要張大眼瞧瞧喔!
↑這張地圖可以顯示日治時期區域劃分,地圖上共標記有第二工場、仙洞校、寶校、停車站、港務局、舊岸壁、新岸壁、外港、內港、憲兵區隊、市政府、雙葉校、壽校、顏氏邸、女學校、日新校、要塞司令部、海水浴場、船渠會社、至臺北、至瑞芳、至八斗子、仙洞町、大正町、西町、寶町、觀音町、堀川町、瀧川町、雙葉町、東町、曙町、綠町、幸町、壽町、義重町、真砂町、濱町、社寮町、入船町等文字。
據研判因地圖上仍出現許多日治時代所存留之町名,故本圖之繪製年代約在光復初期。再者,本圖對於基隆港東、西兩側之港灣型態與構造描繪甚為詳盡,不論是新舊岸壁、船渠、海水浴場、或東岸碼頭之燈塔等。此外,本地圖上標示最大兩個建築物體為社寮島上之「船渠會社(造船廠)」以及基隆港東側丘陵地上的「要塞司令部」。
常有些日本人代替長輩回來基隆探訪,有心人要記住相關區域,好方便解說,招待遠方貴賓。
↑本地圖已經是光復後的區域劃分,當時還沒有七堵區和暖暖區。本圖可被視為基隆市在光復初期的「彩色市街圖」,該圖利用市界、區界、鐵路、汽車路、大路、小路、河川、橋、瓦屋、池塘、燈臺、炭礦、竹林、樹木、田、農地、草地、岩石、砂地、堤防等共計20種圖例標示與說明來構成其地圖內容。其中尤以「汽車路」等各類各層級師交通道路,「竹林、農地、炭礦」等各類之土地利用最為珍貴。
此外,本地圖對於分布於基隆市境內之舊聚落地名也描述甚多,諸如中正區內的八尺門、藍投郊、牛稠嶺、七斗、八斗、長潭尾、魯古坪角,信義區內的深澳坑、槓仔寮、紅淡山,仁愛區內的瀧川、堀川、九芎坑,安樂區內的大武崙、大武崙澳、釣魚坑、外寮,中山區內的萬人堆鼻、木山、外木山、內木山、謝穿灣、汫水澳、大竿林等。